【胡杨林社区-变态三人组成员-个人文章】
给《下水道》增砖添瓦
□ 变态三人组成员
2003-08-11 10:43
收藏:0
回复:1
点击:5724
说实话轻不狂的小说在客栈只看了这一部,这同时也是客栈目前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应该说在客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然一方面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作者能有这样的毅力写完洋洋洒洒的20万字感到由衷的敬佩,但更重要的则是《下水道》的确写出了不同于网络小说的特点,无论文字语感,选材意义,主题思想,文章结构。
不论怎么说,《下水道》不仅非常值得读,而且需要多读上几遍甚至一读再读,乃至再三再四的细读。若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读,了解一下大概的故事情节,记下几个主要人物,说是读“懂”了有未尝不可,但究竟懂了多少,那就很难说了。我以为,一篇不论什么样的作品,雅俗共赏,境界深远才能真正为人称道,联系到此篇,我们先且不说这是一篇佳作还是媚俗产品,因为毕竟诸人的赏法不同,所得也不同,其深入的程度当然也是不同的了。
言归正传。
不少看过该篇小说的朋友对我说:不喜欢。有人不喜文字语感,有人不喜文章主题思想,有人甚至说此篇小说没有结构……最后还有一个朋友对我说,看这篇文章让她摸不着头脑,具体说就是结构上难以把握。因为此前自己从未系统的评论过一篇文章。所以赶鸭子上架,就选择了这点来说道说道。
通篇讲,一个长篇最难把握的就是文章的结构,尤其是连载。因为连载,即作者边想,边写,边载,这使得粗读《下水道》的读者有种结构松散的感觉。在写作的过程中,究其原因我想作者也没意识到这些,直到文章的最后才意识到如果信马由缰地这样写下去,写到哪儿是哪儿的话,会显得太“松”,自己把握不好分寸。但显然作者是不肯拘泥于传统通俗小说结构化模式的,传统叙事文学的结构多以个人经历为结构(时间,地点,事件展开并演绎)的,但轻不狂并没有脱离开这种传统结构特点,却又试图打破这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文章形式,于是力求写出新奇的故事和人物来,于是诞生出“梆子”这么个角色来,目的是通过很少人接触的“鸭子”的生活来调足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怎么诞生的“梆子”这个角色,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提外话,这里我们只说文章的结构。刚才说到估计轻不狂是会觉得连载使文章结构太松。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刻意地去回顾原来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文章中看到梆子遇到现在的娘们他总要和以前的相比较,这种写作方法很好,至少在节奏上不让人有看了尾巴忘了头的感觉,换句话说是总在不断提醒读者梆子的生活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写法实在不错,它使得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傻得只会干活的梆子——》想逃离鸭子生活的梆子——》连鸭子最后都做不成的梆子,这中间通过老师,老板娘,王颖,宋丽,红香,ALIN,慕兰一系列坏女人的出场导演着梆子的转变,从只想安安稳稳有人对他好到拼命想挣脱这种鸭子状态重新安安稳稳生活,中间也确实让梆子经历了不少事,这中间不乏色情,暴力,凶杀等媚俗的故事情节(谁让大家爱看这类话题呢),很清晰,没跑题,这比较难能可贵(提外话,不知道作者结尾时的收笔和最初想刻画的主人公有多大的区别),总之这个结构至少是让人能够接受的,不管你批评还是褒扬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确比较清楚。
让我们从篇幅上再来看《下水道》的结构问题是否合理,我们可以简单的用几个女主人公来划分下水道的层次。
首先,英语老师在开篇我认为出现是一种不好的设计,因为占用的篇幅较小,完全可以用插叙的方法在以后的故事里进行补充,甚至遇到老板娘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补充进去,一方面在文章的层次中避免了单一的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单调,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英语老师的开头对于此篇文章的全局结构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到不如直接进入老板娘的视野来的痛快。14岁的事情做开头我实在没看出有什么好来,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梆子从小就预示着他将来的结局?我看这关联不大。
老板娘在故事情节上似乎也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于是篇幅也较小的也被一带而过。然而她在梆子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毕竟梆子的生活改变从这里开始,梆子有理由经常怀念。
王颖严格意义上讲是梆子第一个吃软饭的对象,如果说老板娘和梆子作爱在梆子感觉是生理因素的话,那么王颖则教会了梆子如何调情,如文中所说:这个女人教会了他“调情”,梆子惊讶的发现有时候这比“做爱”还有意思。梆子从这里开始“长大”了,心理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单纯,最起码不象以前那样整个一个作爱机器,有身体没思想。从王颖占用的篇幅上讲,应该说还是适中的。而且,王颖也因为受不了牌友因为嫉妒说的这间屋子仅仅充满着男女交和的味道,主动给梆子介绍了工作,使得梆子有机会认识另外的女人,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其实就是写到这里我才认为《下水道》开始有点意思来着,原因自己实在觉得开篇没什么劲,吸引人的地方无非是梆子和几个女人MAKE 了一把LOVE,说白了,此前的故事应该算没什么情节或者说情节单调。直到超市棒子认识了阿东,大庆夫妇,宋丽,这才算接触到了社会的一角,作者打算反映一种社会职业的目的才真正体现出来,王颖在文中的作用也就开始越来越少,作者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巧妙地安排了一个不甘寂寞的女人在梆子上班后又开始“红杏出墙”,从而在思想上让梆子意识到女人并不都是如他那么单纯得以为做了爱就要为了结婚。王颖从出现到这个角色的结束占了通篇的9—22节,结构上篇幅合理,然而我个人觉得这一大段情节处理方面有些失衡,主要表现在作者仅仅重点放在了故事性的描述上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少了些,比如说梆子应该从王颖找小白脸的故事中想些什么,遇到宋丽勾引他再描写一下自己的内心变化,甚至主动些迎接宋丽的挑逗,这些都可以深化梆子思想方面的“进步”,这样写更足以靠近人性的本质,人不可能总是在社会上被动的接受一些东西,你能说梆子的变化仅仅屈从于别人生活的强加而自己总在“默默承受”?如果真是这样,那梆子就失去了小说反映社会一个特殊职业的代表性,至少这个圈子里多数人是不应该都如梆子那样纯情,那样没思想,那样“木偶”。从这点上说梆子的刻画有失笔之处。
宋丽的出场应该算是梆子环境改变的一个过渡,那小娘皮天生一个作“鸡”的料,所以她带动梆子进入的社会就只能是夜总会。九天是整个小说的一个重要地点,从梆子作为一个看场子的视点去看社会的各行各业,比如说小姐,夜总会老板等内部人的生活这些都描述得很好,我觉得是全篇描写最好的一段。好的我就不再说了,说一说其他的,单从结构上说我认为九天还应该描写的更复杂些,结构空间也应该更大些,涉及到的人物也应该更多些,从而从夜总会的角度去体现社会上各行业的糜烂,阴暗,而且宋丽的后期描写尤其是在九天做小姐的描写场面少了些,这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宋丽的形象就显得不那么生动,好象有点虎头蛇尾,急于把宋丽从故事中甩掉一样的感觉。我想不妨这样改动还会好些:比如说把娟红和画家的故事放在宋丽身上?也许会使故事更紧凑些。这都是一些提外话。从结构空间上讲,也许这样写下去对于一个初次写长篇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其危险性在于放得开难以收得拢。但对于一个叙事,结构高手来说,“坏事”(结构的分散与突破)也许会变成“好事”,比如说金庸的天龙八部,作者显而易见最初是想描写大理的事,最后写着写着就写了五国的故事,无论时间,空间转移都非常分散,错综复杂,悬念一个接一个,跌宕起伏,最后因为实在太分散然后于第五部总体一收,这样的感觉非常好。反观《下水道》中九天人物的描写,虽不至于与天龙八部相比,但也应该极尽所能,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描述进去,从而达到与读者共通的目的,这样写更能反映《下水道》的主题思想,这方面下面我还要专门提起,此处不赘。若说到结构空间的扩展,我想作者也许曾经会有这样的想法,也许会是慑于自己的驾御本领有限造成的。其实这本无可厚非,毕竟,作者是初次组织这样的长篇小说。呵呵,再说了,如果按我这样的想法写下去,那就不是20万字能描述了的了(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应该说九天的情节看起来比前面都有味道,每个人刻画的有那么些形象出来,暴力,凶杀,同性恋,卖淫,情感纠纷(画家的出现),但中间缺点也比较明显,比如说打宋丽的那帮小流氓为什么要打宋丽,地点不合(好象宋丽梆子是坐了火车出来的,小流氓找来了?)
红香的行为刻画也不怎么突出(这对后期可能会有帮助),以及刚才说的宋丽的描写不够(有点虎头蛇尾),斑姐作为老鸨的作用刻画不出来(好象赵信的傀儡一般)……当然这有些吹毛求疵的味道。
九天倒了,宋丽跑了,红香带梆子于是来到了龙城开始做牛郎,其实ALIN和红香这两个人可以刻画成一个人更紧凑些,现在感觉红香去了龙城就没大有作用了,这和宋丽去了九天的感觉一样,人物有些累赘,这是说小说情节。而从结构上去看龙城的故事,就多少有些想结尾的冲动了,尤其是梆子怎样变地适应性比较强了,又怎么变得腻歪这样的生活了写得少了些。还是一句话,思想上深度不够,写到这里仍然感觉到梆子是一架机器,一架作爱机器,没有思想,被动承受,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太少见,应该让他从九天出来时就学的滑头些,在龙城开始做牛郎时再主动些而不是还不理解吃软饭的“好处”(生活安逸),这样主人公可能更具备这个圈子的社会代表性:人的思想总是阶段性的变化,甚至于大起大落的变化。
慕兰的最后出场到结束给小说划了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偷肾和梆子最后的结局都应该是比较新颖的但在社会上一定会存在的。这里不多说了,从结构上也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最后梆子返乡后火车上看到的下水道流出的黑水,寓意很深。
“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驶过一座站区外小河的铁桥时长鸣了一声汽笛。在杂草从生的河岸隐藏着一根水泥管子,一股污浊恶臭的黑水不停的排泄到绿色的河水中,随着奔流而去,污水的黑色越来越淡,渐渐在消失梆子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了。”既点了主题,又通过火车这一镜象,对梆子几年的生活作一个飞速地回顾,以一个深刻地代价换得了后半生的清淡,这是梆子愿意看到的清白么?是第73节梆子想要的“起码能过几天新鲜的日子了”么?
通篇看结构,总体较合理,只是感觉上结束仓促了些,牛郎的生活应该是重点,也应该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百万富婆的各种“需求”,比如说不仅仅她们需要的是性,是摆脱寂寞,还应该多点那些向往与正常的,年轻的男友共同生活的憧憬,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场面,有个年轻女大款看中了梆子,而梆子对此嗤之以鼻的搪塞她,最后因为这女子身价下跌(破产),梆子抛弃了她。。。证明梆子在这样的染缸中生活彻底变了质。而他向往过正常人的生活仅仅是因为自己腻歪了牛郎这个职业,等等。也许这样写起来能使主人公的刻画更加有血有肉,更接近生活。
以上是从文章结构中穿插说了些故事情节,稍显赘冗。其他的留给别人去板砖吧。以上鉴于时间有限,更重要是看的比较粗,所以拍得不对的地方请见谅,凑合着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