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南怀瑾词典·论语(10)

般若草
2006-03-31 18:55   收藏:0 回复:5 点击:2603

    论语别裁(上)
  
   (57)【儒者】——先谈什么叫“儒”这个中国字,根据《说文解字》的另一种解释,“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儒者”。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学说,但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儒”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
  
   (58)【小人之儒】——什么叫小人之儒?书读的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书呆子,小人儒。
  
   读感:读书在于懂得天下人生的道理,更好的做人做事。古人做君子,为天下做事;现在讲做公民,为社会做事或为国家效力,说法不同,道理一样。“书”是前人或别人的社会人生经验,社会人事是最好的书,做事是最好的读书,读最大的书。
  
   (59)【行不由径】——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这句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被汽车压死才怪....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朱注:径,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古时候“径者道也”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
  “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
  
   (60)【世道人心】——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造成的种种烦恼,千古一律,不但是中国,外国也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古代蛮好,现代却差了。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还认为比他们好。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来,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念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做古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作今天的人。
  
   (61)【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朴素的本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
   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性,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了颠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原始的朴素气质相互均衡了,那才是君子。
  
   读感:我们要懂得人之常情,物之常态,才懂得事之常理。为人处事,根本就是要把方方面面的“情和理”都摆平了,最大限度的摆平。“情”是个体人性的欲望和需求,“理”是社会人性的共同欲望和需求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公德和秩序。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本;人以家为根基,家以业为支撑,都是一体两面的。为人处事根本上也就是用理性平衡方方面面的情感,不能叫哪一方面太吃亏。工作、婚姻和家庭都是这样,前后左右上下来去都得照应好,大家彼此彼此,也就圆满了。所谓君子“齐家治国”低下眼皮来看:养家活口,儿子能上学,父母能安养,这就是齐家;努力工作就是为社会贡献,就是为国家效力,也就是治国,国家不能没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你做好了也文质彬彬了,不异君子。
  
  
  
  

作者签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清静为天下正。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