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outree-个人文章

6月4日之读书笔记

outree
2003-08-12 11:06   收藏:0 回复:6 点击:5156

    一、《欧娘传奇》(世界性文学名著大系之一,波莉娜·雷阿日著,易舒译)
  这是我从公司的图书室里淘来的。很明显是本二手货,原价十八块,“现价”六元几。估计当初买书的人是把它当成普通的“黄书”购回。和《会计原理》摆在一起,显得有些刺眼。公司主动为员工购买黄书有打发业余寂寞时光,不能不说是又体贴又周到。据说多多鼓励国民阅读黄书,有利于消解非正常渠道的性欲发泄,降低强奸之类的罪行犯罪率。最显著的例子:英国和瑞典是禁止黄书发行的,结果他们的强奸犯罪率为欧洲最高。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疏导比堵截更能够扼制人类的罪行。
  
  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看了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的话,我未必有勇气借阅它。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它的性质就决定要被打入书房、图书馆的地狱,要在书架上摆在别的书的后面,如同薄伽丘、小克雷比雍,以及另外一些更鲁莽的作者的命运。”它现在的命运也不大好,我不得不将它藏在我最隐秘的抽屉的最底层。多年前我曾这样藏过自己的日记,虽然它们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曾经介绍我看这部电影的F,又鼓励我将此书据为已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便是,我手上的是全译本,市面上早已不再发行,而且它落入别人的手中,很明显会湮灭它应有的价值——因为他们最多只会将它当作一本写得并不精彩诱人的“黄书”来看。而真正使我下了决心要将它据为已有的原因却是我希望能够将这本书送给F——他一直在我面前盛赞那部电影,说它是他见过的最美妙的情色片。而当我说到其中的一些章节时,仿佛能看见他垂涎欲滴的表情。
  
  但是如何将它据为已有却叫我犯难了。我不可能在办公室里当着同事的面一页页复印那些随便瞅一眼都可能发现不雅字眼的内容。我也想过撒谎——就说它丢了,然后用十倍的价钱去赔偿,五十一百都无所谓,但是又害怕他们的追问,譬如要与我探讨丢失的细节,我总不能说是又遭到抢劫了吧。
  
  最后我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将它一页页打入电脑。但并不是小说的正文——那些内容电影里统统都有——而是作为序言的一些褒扬之语和作为后记的一篇作者访谈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些作者之所以著成此文的原委,其中不少精彩的对话可谓是发人深省。
  
  昨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包括停下来休息和喝水),将前言录入电脑(18个页面),今天开始录入访谈录(共143个页面)。照我的速度,要录完它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星期。这个愚蠢的办法不仅占用了我晚上打台球的时候,还很有可能使我的手伤复发。我曾以为这是我第一次用电脑录书。但今天回想起来,事实上我曾经在九六年夏天用电脑录过斯蒂文斯的诗集。
  
  我想过要把录入的内容放到这个论坛上来,但考虑里面除了关于色情的探讨外,还有一些SM话题,包括一些也许会令女士们感到不舒服的说法和字眼。为慎重起见,我打算只与真正能够理解这本书的人共享这些内容。有兴趣者可以在此跟帖索要,并提供您的邮箱。
  
  二、《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魔纪现实主义》(柳鸣九主编·西方文艺思潮论丛)
  我所了解的关于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便是来自此书。与其说我被它其中的激情所吸引,不如说是为它美妙的翻译所吸引,有人说所谓的作品原意,便是翻译过程中被过滤掉的那一部分,至少在我看来,这本书已尽量保留了原文的精髓,或者说它有着精彩的再创作过程。
  
  但我并没有耐心逐节阅读,通常是象抽签一样随便翻开一页,凭直觉寻找那些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字句,然后再顺着读下去,然后没有原由地突然中止,直到下一次翻开。关于这本书,除非有人逼我交作业,否则我不可能说出什么,阅读的结果,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一些零碎得不能再零碎的意像罢了。
  
  三、钟鸣的《旁观者》
  总共有三本,我手上的是第一本(光这一本,就足以比砖头厚了)。从同事那里搜罗来时,它象一个可怜的孩子,全身布满了灰尘。我花了不少时间清理它,以便能与它同床共枕。
  
  这本书充满了隐喻,名言名句,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令得我不得不时时停下来思忖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和想说些什么。这样艰难的阅读过程使得我很是气馁,曾几次三番打定主意要将它丢回原来呆的角落去。可是阅读的乐趣也在这里,一见之下的惊艳也许很快就会让人忘记。反而缓缓地被吸引,倒真是叫人无法抵挡它的魅力。
  
  在钟鸣的手里,语言不再以语言的身份存在,它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有着近乎透明的干净,有着煞是迷人的跳跃感。跟不上它的节奏也没有关系,你以为它已急驶而去,没想拐过一个街角,它却在拐角处等着你,微笑着,欲与你把臂同行。
  
  关于它的内容,也许可以用楔子中的一段话概括:旁观者试图从文字和思维的小世界里走出,走上街头,溶入生活,他通过旁观,试图捕捉世象,洞察人情。但最终却陷入不知所措的、陌生的困境。
  
  四、《读书》3、4期
  这是在深圳街头买到的。和一个相熟的网友说起来,他诘问我:你不是说过你从来不买书吗。我说这不是书,这是杂志(哈哈)。近几年来发现好看的杂志越来越少了,《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大家》之流早已引不起我的购买欲望。《读书》虽然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但至少可以拿来充充门面。记得去某地旅游散心的路上,我带了两本杂志,一本是《青年文摘》,一本是《读书》。一个人的时候我就看《青年文摘》,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我就看《读书》。
  
  我之前也买过几本《读书》,不过大多是折过价的,一元钱一本,卖不出去的那种。其实《读书》上百分之八十的文章,是在我的理解能力或阅读兴趣之外的,好在总有一至两篇文章能留下深刻印象,大抵也就值了。我记得有一篇《杨柳青青 雨雪霏霏》就是在《读书》上看到的,讲的是反环保主义的事情,给我很大的震憾,后来我又在网上重读了它,成就一篇《我是哪一种反环保主义者》,还有一篇是《卡尔维诺的六项与刘勰的八体之比较》,看的时候觉得很新鲜,文化比较的东西总是有益又有趣的,每一个巧合都能够让人赞叹不已。更巧的是后来又认识了作者的学弟——同样也是受卡尔维诺影响颇深的一个人,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来探讨李白和卡尔维诺之间的关系。卡尔维诺是赞成“轻逸”的——唯因生命之沉重,人才更应该轻逸地活在这世上——李白则是身体力行,声色犬马,放浪形骸——我再一次为自己的肤浅找到形而上的好借口。
  
  说回刚买的两期《读书》,在第三期上我看到了一篇似曾相似的文章,在我做编辑的那个网站曾有人用同样的内容投过稿,我还特别加了推荐。后面证实是抄袭,挺没劲。
  
  第四期我才看了两三篇。一篇是讲“政治民族”的,说当年德国因为政治体制的进展——未能及时成为政治民族国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了分崩离析。这里所说的政治民族,指的是全民直接选举,直接参政议政,而非通过议会间接选举。譬如美国的总统选举,是证明它是一个政治民族国家的最有力的证据。文章结尾说了一些畅想的话,意思是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迈进政治民族国家的行列。这种口号式结尾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因为它根本就不现实。
  
  第二篇是讲民主修饰词的。以前只知道民主就是民治的意思。没想到还挺多名堂,什么自由民主,多元化民主,寡头政治民主。据说这是当权派的诡计,当民主进程成为必然并不可阻挡时,给它加一些修饰词就能削弱它的力量。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倒是新鲜。
  
  据说“民主”在若干年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让人总是联想到平民暴动。若干年后,自政府开始允许少数的成年男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参与选举,到允许全体成年男子参与选举,到允许女子也加入其行列,确实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
  
  五、《四大名捕会京师》
  有一种重温旧梦的感觉。看到熟悉的人名:无情、铁手、追命、冷血跃然纸上,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通宵读古龙、金庸、温瑞安。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