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清官店人张建明-个人文章】
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一——小村溯源
□ 清官店人张建明
2006-04-04 21:55
收藏:0
回复:1
点击:4173
清官店,我的故乡,茫茫冀中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村。
说她小,是相对而言。我在家乡时,全村不过百十户,人口350余,一条南北街和一条东西街在村中相交,站在十字街头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村口。这在南方或山乡,当算是个大村了,但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实在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了。几十年来,村里的人家、人口有了发展,村舍也向外一圈圈扩大,但她在我们那里仍摆脱不了“小村”的地位。
说她偏僻,是因为我们这个小村位于河北省束鹿县(1986年撤县建辛集市)的最东北角上:此处距离县城辛集60余华里,过去都是乡间土路,我在辛集中学读书时常要步行七八个小时才能到校或回家;而且这里是三县交界处,村北5里外即是深泽县的河疃村,村东5里外就是安平县的大(当地音dai,三声)转村了。河疃村和大转村也都是他们县城鞭长难及之村,过去的这一带就近似“三不管”地域了。
清官店村之所以小和偏僻,恰与她的“清官店”之名有关。
村名“清官店”,自然应该和“清官”与“店”有联系。小时候,我就听长辈们讲:咱这个小村原来只是一个车马店,后来一个清官在这个店里住过,于是这里就叫成了“清官店”。那时,在村里十字街南路西真有一个车马店,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那个清官住过的车马店吧!至于那个清官是谁,他为什么住了这个店,这个店又为什么变成了村,我没有深想、没有深问,也没有获知更详细、更确切的信息。及至我来北京工作后,阅县志、查明史,才明白“清官店”村名还真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清官。
《明史·列传第五十》有载:束鹿徭役苦不均, 颙为立九则法,继者莫能易。母忧去。服除,民相率诣阙乞还。颙再任,益不用鞭扑。讼者,谕之,辄叩头不复辩。邻邑讼不决,亦皆赴诉,片言折之,各心厌去。郊外有隙地,争来筑室居之,遂成市,号为“清官店”。
新版《辛集市志》第五编中专门有一篇文章《清官店村名的来历》,说得更为详细、明白一些。
《明史》中的“颙”,即盛颙,字时望,江苏无锡人,进士,初任河南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奸,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被贬谪为束鹿知县。在束鹿县,盛颙革旧图新,清正廉洁,曲直分明,公道断案,使束鹿县没有一件官司不能及时了断,一时清名远播。深县、安平、深泽、晋县、安国等邻近县的老百姓听说后也纷纷来束鹿大堂讼事。初始,盛颙婉言劝慰一些外县百姓还是回本县诉讼。这些百姓说,我们虽然不能像束鹿人遇到您这样的父母官,但大明的法律是通用的,您若不给我们断案,就请您送给我们几句话也好啊!盛颙看到邻县百姓如此信任他,只好开堂审案,为他们了断官司。后来,盛颙为了使邻县百姓有诉讼不再跑更远的路,就在束鹿县最东北角的一个车马店设点断案,每月逢五排十都到那里去接受邻县百姓的诉讼。邻县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搬到车马店周围择地建屋住下,逐渐形成一个小村,并起名为“清官店”。
村里的第一大姓就是我们张姓。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我村张姓先祖,是从深泽县的郝村(音)迁来的。老人们还说,如果张姓村人到了郝村,只要说是从清官店来的,那里的人们就会像对待亲人一样地热情接待你。我一直想循着老人们的传说去郝村寻根觅祖,却终未成行,但从这个代代相传的无形家谱里,也验证了“清官店”村名的来历是确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