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一钩新月如水-个人文章

初夏游茅山

一钩新月如水
2006-05-24 10:57   收藏:0 回复:7 点击:5709

    “石榴半吐红布蹙”,“绿槐高柳咽新蝉”,初夏应该是出游的好时机,可出人意料, 车子刚在流光的烈日下驶上高速~载着的已经是一车昏昏欲睡的游客,连车载视听也因要求停放了——车子一片沉寂~
   大人们的世界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安静??
   也不知在哪个道口下了高速,车厢里终于有了窃窃私语声,人们也开始关注周围的景色了。迎来的是山道弯弯,左一圈右一圈——车速很快,心始终是悬在半空的。终于来到了茅山顶上,那颗提着的心顿时轻松起来——注意到了那周围的重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这初夏,成了天然的遮阳伞,所谓“夏木阴阴正可人”。
   有来过这里的游客在提醒着:不要拿那些道士手里的任何纸张,那些到最后都会变成向你索要钱财的物件的。
   于是有人便绘声绘色的讲述上当的经过,听的人则是前俯后合,当然也在心里暗暗记住了。
  
   在家乡,“茅山道士”往往就是假道士的别称,因着这一缘故,相信着今世来生的我没有以往的那种进寺庙或道观的莫名的崇敬,随心所欲地随着人群走动着,我甚至分不清哪些是做生意的商人,哪些是道士了——因为在我心目中,道士也好,和尚也罢,应该是“慈眉善目,须发皆白”,即使年轻的也应是“清透近仙骨 雅淡脱俗尘”。
  
   紧跟导游小姐(这是我游玩的习惯),听茅山的来历,据说是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并为周围百姓治病,为纪念他们,这巍巍青山便被称为茅山了,而修炼的三兄弟也在此修成了正果——得道成仙。听着听着,不由得凝神观注——果真,那三兄弟眉眼间有着不俗的风采——敬意也便油然而生了。
  
   茅山是我国的道教圣地之一,那说到道教,一定要去拜会老子的。
   好多游客被烈日挡住了前进的脚步,我依然拾级而上,顶着似火骄阳。好像是走了很久,抬头——用具掌捋着须的老子赫然在眼前了。
   早就听说老子的具掌心有一个直径硕大的野蜂窝——风雨无阻的在老子的掌心呆了好多年。
   朋友问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野蜂窝吗?
   我自以为是地回答——说明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经恩泽天下生灵了。说完才发现,自己犯了一原则性的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非老子所言,乃是孟子的经典,才红着脸一言不发。
   “哈哈,不知道了吧?”朋友得意地说:“那手掌心的蜂窝,预示着茅山的游客蜂拥而来。”
   不听还好,一听,我差点晕倒————不是被太阳晒得,而是被朋友忽悠的。
  
   其实从道观出来,就有好些游客说着要打道回府(车上有好些游客是为了烧香而来)——但既然来了茅山,没有理由不去看看这个当初陈毅、粟裕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战场。
  
   抗日战争时,茅山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这里有抗战纪念碑以及纪念馆。
   一群更加疲惫的更加昏昏沉沉的一心只想着回去的游客,最后协商的结果就是——纪念馆不去看了,去看看纪念碑(真的不是瞻仰。
   答应去看纪念碑,最重要的原因是——据说在纪念碑前燃放爆竹,能听到军号的声音。
  
   觉得很滑稽,不是为了瞻仰英雄,却是为了猎奇——我也是众多好奇心顿生的人中的一个。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放爆竹了,那声音惊天动地,中间果真夹杂着军号声——很清晰的三声。
   听别人的不过瘾,我们中又有人买了好多的爆竹,开始乒乒乓乓的燃放。
   于是,在爆竹声的间隔中,军号声一次又一次的传来~
   导游开始解释这个谜团:目前除了声学原理,没有更好的解释。但是在当地百姓中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说当年新四军的一个小军号手早作战中不幸牺牲,这个尽职的小军号手,听见爆竹声声,以为战争又打响了,于是开始吹响军号,激励士气。 导游还说,"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特现象已经被称为“世界一绝”.
   朋友说——那小军号手多累呀,刚开始休息,就被吵醒,投入紧张的战斗中去,人们好象也太残酷了吧?
   朋友说的虽然是笑话,但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理呢?
   一拨游人刚走,一拨游人又纷至沓来,我们是在爆竹声中离开苏南新四军抗战纪念碑的。
  
   初夏游茅山,领略的是别样的景致,泛在心头的也是别样的体验。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