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清官店人张建明-个人文章】
魂牵梦绕清官店之六——免差碑记
□ 清官店人张建明
2006-05-25 22:25
收藏:0
回复:7
点击:4674
免差碑,顾名思义,是为免差而立的碑。差者,农业税之俗称也:或钱物、或粮草、或人丁。
故乡清官店村中过去立有一座免差碑,儿时依稀见过,但50余年过去,那碑的模样、那碑上文字,早已没有印象了。
前年回乡,乡长和村支书找到我,到乡政府去一起谈论将清官店建成文明生态示范村的相关事情。我谈起了清官店村的来历,也谈起了那座免差碑。有人说,那碑是老辈子的东西,该算是古董了,要是能找到,兴许能卖不少钱,咱们修通进村公路的经费也能解决了。我说,那碑可是清官店村的历史、清官店村的根儿,千万不能卖呀!要是能把它找出来,重新立在村中,那咱这个文明生态示范村可就有了文化底蕴了啊!
村支书说,在分田到户以前,那碑曾经被拉到地里用来固定机井机器,后来,那眼机井废了,那碑没人在意,也不知哪儿去了,兴许是埋在了地下。我问:“有人记得碑文吗?”村支书说:“杏南看过,说不定他能记得。”
转眼两年过去。今年“五一”前回乡探母,同我哥说起那座免差碑,哥说:“你小时候那碑就立在村北头路西的岗楼旁,你该见过的。大概是1956年发大水,地道塌了,那碑也就倒了,大半截埋在了地下。”
第二天,本家杏南哥来看我,我问他是不是见过那碑和碑文?他说见过那碑,也看过那碑文,但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他深深吸口烟,笑了笑说:“一个庄稼人,谁记清那些个了哇!”
又过了一天,我上村西公路散步回来,在胡同口见到我三爷家的敬锁叔。他大老远就冲我喊:“听说你在打听那免差碑,我见过。那年咱村三眼机井,那两眼机井机器找到石头固定了,就咱们这井上还没有固定机器的石头,我就带人到北头村口把那免差碑给挖了出来,运的村西南机井那儿,在碑上打了三个洞,才把机器固定住。”
“那碑文你还记得吗?”我急切地问,生怕他也记不清了。“那碑文字很大,具体内容说不准。”敬锁叔想了想,接着说:“但大概意思记得,我还常给孩子讲呢!”
根据敬锁叔的记忆,那碑文中提到一个人,叫魏九所,是清官店村最早村民之后。他们魏家最后的传人叫魏宝顺、号洛通,无后,我小时候见过,叫他爷爷。大概当年的魏九所是村官,每年缴差都是他去,每次他都是肩上搭一个捎马子(就是褡裢),前边袋里装马草,后面袋中装马料,对税官说,我们清官店村只是一个车马店,村小人少,地缺粮寡,只有这点马草和马料可当差缴。税官开始几年还没有怎么在意,呵斥几句也就算过去了,没承想这个魏九所年年如此,不由得动起怒来,喝令着人把魏九所绑了打扳子。打够板数后,魏九所还不起来,说你们还接着打吧,把明年、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的扳子也一块儿打了吧,反正以后还是没有差缴。税官没办法,如实把情况报告了知县。知县经考察审定:清官店村小地穷,今后免缴税赋,但须接待好前去设堂审案的县官;为代代相传,立碑为证。
这古事还颇有些传奇色彩,不知是碑文上就是这么记载的还是加上了一些后人传说。但这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敬锁叔想了想说:“我可没有注意那碑文上有没有年号。”
在我的记忆里,对村中有一座免差碑是有着影影绰绰的印象的,但那时候小,没在意它的内容,后来离家读书、工作,回乡的机会少了,便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它。如今退休有时间了,碑却一时难以找到,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让那碑重见天日了。
虽然还有未见真碑的遗憾,但大致情节算是明白了,那就是清官店的先人以自身的胆气、智慧和献身精神,为父老乡亲争来了免缴税赋的待遇。那碑的确是该立的,为魏九所、也为那知县。至于那碑的“免差”作用传了多少年,没有人记得了。反正这免差碑是一直在村中立到了建国初期的,它的“免差”作用早已没有了。真正的免差,当是最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免收农业税后才得以实现。这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碑尚在,差未免;如今,碑不在了,差却全免了。
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把这个意思同乡亲们说了,出人意料的是,乡亲既没有觉得有趣,也没有高兴起来。他们说,农业税是免了,可化肥、农药、柴油涨的价比那免缴的农业税可多多了,还不如以前不免农业税的时候呢!唉,共和国总理曾经有过的担心真的变成了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