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乡人-个人文章】
在脚步里感受男人和历史
□ 胡杨乡人
2006-06-05 11:22
收藏:2
回复:22
点击:923
男人必须关注男人,除非你不能够。
我是从某个细节上关注人的,不十分重视其整体。有三个令我长久注视的男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细节——独特的步态。他们都要相继走进历史,却还在感动着我。
一位是——别希望他会给你让路,永远霸气地走着的沙龙。
你可能用传统的儒家 “同情弱者”的思想观念去看人看事,觉得沙龙并不可爱。甚至还有些“棕熊”的感觉。还是一起回忆一下,当新闻中每次播放他穿过媒体采访,走过通往总理岗位的甬道,去面对他的那些国家事务时,实在不能再胖的他迈着实在不能再大的脚步,走出的那份坚毅、坚定、坚强、坚硬,是不是独特?
似乎你也能感觉到那咚咚铿锵的脚步振颤声。你会责问他“为什么用自行火炮触着阿拉法特裹着独特头巾的脑门?”,他大大的眼睛看着你,什么也不会说。因为他觉得你孤陋寡闻。多年前,同样也是他,用枪口抵住过阿拉法特脑袋的同一个部位,只是那时他们都还年轻,不是主宰一个国家的政治家。
你还可以随意问他“鳏夫,再找个伴陪陪吧?”,他会边走边扔下一句同他体重份量一样的话,自信却不失幽默地让你闭嘴:“除非赖斯!”。如果是这样,你又会想些什么?
今年一月,他睡着了,起初因为大脑,后来因为心脏。四月二十八日,在从耶路撒冷哈达萨大学医院转往特拉维夫的谢巴康复中心途中,他从昏迷五个多月的长梦中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得以近距离观察到的人们说“他的目光让人一辈子忘不了”。禁不住去想:是回望吗?老人们都说人在弥留之际都会有“回光返照”。
阿里埃勒•沙龙一九二八年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他的父母原籍俄罗斯,沙龙从小生活在动荡年月。十四岁时他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从一九四七年起,沙龙出任“哈加纳”的教官,开始其军人生涯。沙龙经历了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七三年阿以爆发的四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北部军区司令、装甲师师长和南部军区司令等职。沙龙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战后,他作为利库德集团成员被选入议会,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开始。
他担任过拉宾总理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还历任农业部长和国防部长等职。他还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一九九八年外长利维辞职后,沙龙兼任外交部长。并在千禧之年年直接选举中获胜,担任以色列总理。
沙场上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的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沙龙曾一度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他提出了修建隔离墙和对巴实施“定点清除”,是国际政治舞台上风云中的争议人物。今年一月四日晚,沙龙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沙龙所在的这个民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战乱多舛。因为有着太多的智慧,有着坚强的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曾经被残忍地追杀的民族,以其独特的个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马克思,因为它的集体化的农庄,因为它的坚强和聪慧,所以,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情感是复杂,对沙龙也是一样。沙龙主张建立的那堵混凝土隔离墙,隔开了两个宗教信仰和流血事件交织着的民族,却没有避免新的流血事件的发生。这堵墙在国际政治争端中显得是那么另类,他回望中的眼神里包含这些吗?
有限的生命在时间的无限绵延面前总是那么地短暂,甚至稍纵即逝。就象他的老对手阿拉法特一样,沙龙作为以色列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男人,已经开始走进历史。但他所迈出的那所向披靡的脚步,让我不由地想到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生活中我们这些平素的生命,有承受压力的意志品质,克服压力的胆识与自信,冲出困境的恒心和毅力,对事业对家庭都是必要的。
我希望沙龙站起来,产生奇迹,他所在的那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有足够的科技力量使他产生这样的奇迹。尽管他再不会迈着那样坚定自信的步子了,但我还是这么希望着。
另一位是——穿过镜头对视你,时刻准备着的骠悍却又迷人的普京。
这个目光中始终透着冷峻强悍的男人,晃动着他宽厚的肩膀,坚毅的迈出的每一步似乎都那么地踏实有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无论是大国还是强国的元首和他见面,尽管都是微笑着握手,但是,健康的他是独特的,个性鲜明的。他步态中的那份精力充沛的机敏和干练十分洒脱,透漏出这样的肢体语言——他是坚毅果敢的,没有谁是他柔道上的对手,他沉着冷峻中那股慑人的煞气,有着一招制敌的准备,与其交手必败。这和他所代表的国家一样。让你不由得想起茫茫的北极冰盖,那些优雅地行走着的可爱但绝不可小视的白熊。白熊轻易不惹事,但还是别惹它的好。
普京是在大杂院里长大的,小时候打架是常事。他并不是寻衅滋事的小流氓,打架,也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推推搡搡、动动拳头,他从未用过卑鄙和凶残的手段。但是,他第一次挨打,就悟出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这是他获益匪浅,影响一生的信条。
此外,普京还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假定无路可退,就必须全力以赴斗争到底。这一公认的准则是他年轻时从事的克格勃职业教给他的,但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对此就已经烂熟于胸了。
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还掌握了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别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才须掏出手枪。小时候在街头需用拳头明确他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他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白熊不也是这样的吗?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普京才能够在俄罗斯政坛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受人爱戴的总统。
他身后的这个民族也是很值得称道的。这个被北高加索的车臣民族不断恐怖袭扰的国家,在血腥的影剧院、地铁、学校等灾难事件中,我感慨他们的那份沉着和冷静,尽管他们并不希望灾难发生,但是在不得不接受的灾难面前,他们的这种品质越发显得可贵和必要。这是在“9.11”和海啸灾难现场是看不到的,那些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歇斯底里的嚎啕和责骂似乎持续得更长。于是我们会想到卫国战争,想到瓦西里和他体贴的妻子,想那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名言。
能驾机上天,操舰入海的普京血脉里就流淌着这个坚强民族的血。他骁勇骠悍,依旧警觉而又坚定地为了他身后的民族奔波着。尽管还很年轻,但他正在走进历史。
还有一位是——即便被搀扶着,也会让你感到骨头里都充满坚毅的曼德拉。
南非美丽的约翰内斯堡桑敦商务中心广场,自从矗立起高六米的曼德拉雕像,就更名为曼德拉广场。站在他巨大的雕像面前,他的那份亲切和钢铁般的坚毅,叫人没法不景仰。
我坚信曼德拉的迷人的微笑和那倔强的步子是与生俱来的。这份迷人的微笑,和微笑里流露出来的自信,并没有因为他的黑皮肤而逊色,倒使那张绝对饱经沧桑的脸显得更加生动。倔强和坚强的个性,似乎和他的健康状况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他深邃的眼神里,在他有些僵直的脖梗上,在他那长年牢狱生活落下的病腿走出的步子里,都彰显无遗。
曼德拉还健在,尽管高高的个子不再是那么挺直,但这位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老人,即便是被搀扶着,或者手里多了一根支撑身体的棍子,那一走一颤微的步子,仍让我们也觉得他是乐观的,神奇的,唯一的。
他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一个部落酋长家庭,由于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先后在黑尔堡学院,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从政前是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表示:“决不接受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参加了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担任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全国书记,之后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转入地下武装斗争,被任命为非国大领导的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的总司令。
由于锋芒毕露,四十三岁时就被捕入狱,在狱中服刑长达二十七个春秋,他在的孤岛石料厂里,备受迫害和折磨,他的妻子温妮坚定地支持着他,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帮助,使他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爱情,使这个备受困苦煎熬的人没有倒下,顽强地坚持到了九十年代初。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他被宣布无条件释放。之后他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曼德拉的双腿承载过争取南非黑人解放的重任,为黑人和白人平等享受那片神奇富饶的红土地以及靓丽丰裕的海洋改写了历史。他微笑着斗争,像一个拳坛上不倒的拳王,充满着神奇的人格魅力。
在曼德拉的生活中,他戏剧性的一笔是与温妮的婚姻和爱情,成为政治家婚姻史上的一个独特范例。能在艰难困苦中携手并行,但不能共同享受自由的生活。由于温妮性情乖戾,利用第一夫人的身份谋取私利,相伴四十年后曼德拉忍痛与其离婚。继任八十岁的曼德拉妻子地位的是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 ,她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
夕阳里,曼德拉在一段落霞般的婚姻后淡出政治舞台,依旧乐观地行走在那片美丽的国土上。
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历史,但是我们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普通的生命都是。
肢体实现着希冀。在人生的旅途上有各种各样的步态,或坚毅,或刚烈,或柔韧,或萎靡颓废……男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直到再也走不动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