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乡人-个人文章】
有身份何必做可怜
□ 胡杨乡人
2006-06-18 13:03
收藏:0
回复:27
点击:6554
谁是哪个国家的公民,谁是谁的儿女这种身份改变不了,尽管技术上可以改变特征,但基因无法改变,我们无法选择这种自然属性的身份。
身份,是对人在世界上,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角色的界定和称谓。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派生的。社会属性的身份依赖于条件,是变化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身份也不同。
任何身份的称谓随着所处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但主流称谓不会改变。我们都是有血肉肉的人,或男或女。不认同身份内涵的变化,就可能出现身份不适,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自信,造成的是因身份复杂所带来的关系的复杂化。
理智的人都知道这个常理——身份是社会生活中区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标志。它也是建立和保持秩序最关键的前提性的条件。无论什么人,在哪,做什么,每时每刻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身份,尊重自己的身份,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客观存在。身份是变化的,也是人无法摆脱掉的,无论是谁。所以需要理性看待自己的身份,并在此条件下去处理各种关系。
在胡杨林里这个网站里也是一样。注册登陆后,只要打开网页,我们就进入林子成员的身份中。参与管理的是林子里的公务身份,写文章发稿子时我们就是写手,是作者。阅读别人的稿子时我们就是读者。
有一种身份的人,会变换身份注册ID,一篇文章也不写,却到处评论别人的文章。搜肠刮肚地起个名字,今天是汉语的,就有一个中国名字,明天英语的,就算个外国名字。阳奉阴违,变幻无常,究竟叫其什么不好说,说不好。叫个小可怜吧,感觉贴切。
这种人这样评论别人的文章,叫好,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批评,也仁者不见仁,智者不见智,忘了自己的国度,种族,文化,意识形态。忘了自己的责任,义务。事做不到明亮处,话说不到点子上,象一只好斗的公鸡,常常纠缠于别人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句话,俨然一派学富五车的儒学大师做派,用教训的口吻,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地发泄几个字,弄得人家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哭笑不宁。
想说谢,没有给人家指出该怎么写,为什么要谢?说气,感觉其断章取义,孤陋寡闻,不值得去理论,气也不值得。说其评论是隔靴挠痒,怕其接受不了,没准还看着自己那几个字自我欣赏。说其寻衅报复,还躲躲闪闪,不敢亮名身份,躲在暗地里扔砖头,准头还极差。
俗话说“堂堂正正做人,敞敞亮亮做事”,不要轻易发邪火,恐怕于人于己都无益。玩那种“鼓上骚”时迁的梁上君子功夫,耍川戏“变脸”的把戏,不敢正面见人,害怕真刀真枪论战,人家会说成是“小可怜”一个。
评论是鉴赏的艺术和艺术地鉴赏,文学评论家因其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极端负责任的思想,历来受到尊重和拥戴。我们说红学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评论的学会,是基于曹雪芹那半部神奇的《石头记》而应运而生的一个国学团体。参与其中的大家,很多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也都因评论那部书而蜚声文坛。写出文章来,去评大家的书,或许还能沾上评论家的光环。在一个初学者居多的文学网站,绞尽脑汁地寻觅斗争的对手,怕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也难怪,或许人家压根就没有有恶意,感觉这样恶作剧滑稽,还觉得好玩,逗逗闷子,没有恶意,也无可厚非。但是喜欢人身攻击的极个别人,怀有“佐罗”般的神秘,有训导别人后的快感,随意注册,频换名字,神龙不见首尾,玩的就是个影子,还能沾沾自喜。练的是那“太极剑”,耍的是这“迷宗拳”,还当是世外高手,蓄意搅浑一泡子水,扰乱融洽的氛围,然后躲在一边孤芳自赏看热闹。乖乖,都不会爱惜这个林子,不会爱护这群人,不会爱戴这些萍水相逢的林友,真的让人觉得好可怜!
不禁想问:有身份,何必做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