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聪明傻蛋-个人文章】
读《老子》
□ 聪明傻蛋
2006-06-28 13:08
收藏:0
回复:3
点击:4923
老子曰:“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番话可以译为:不崇尚贤能之辈,人不分高低贵贱,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见诱发邪情私欲的东西,方能使人心不乱。所以,圣人治世之法是:使他们心无欲望,腹里饱足,志向淡泊,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一切没有治不好的。
老子的话仅从第三章来理解让人觉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七情六欲是人的基本属性,《礼记•礼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这些基本属性是不能被消灭的,老子只是让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我理解老子向往的人类生活是一种类似动物的生活,或者是婴孩的生活,但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人有超越自我的一面,老子要人放弃人的超越自我的一面,是对人作为人的一种否定 。老子要求不尚贤,但贤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韩非子•五蠹》开篇就描述了上古圣人对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老子的上述言论历来被认为是其愚民政策的核心内容,这个老子给我的感觉他不活在人间,而是在香烟缭绕的道教世界里高高在上的道德天尊。
但仅凭只言片语是不能了解老子的,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里谈及士时讲“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则是现代一般观念中对于士所持的一种社会属性的决定论,今天中外学人往往视士或士大夫为学者——地主——官僚的三位一体,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以决定论来抹杀士的超越性,案之往史,未见其合”①我不是要拿士的概念套老子,而是这番话给了我一个思路,理解老子,也应该注意到这两方面,从老子所处的时代去理解老子固然必不可少,但也应该注意到老子超越现实的一面。
《老子》一书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发现,说明其在战国中期已经普遍流行,那么老子至少是战国初前期的人,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我理解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
老子清楚的看到"有为"的祸害,所以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看不惯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自己却越来越奢侈的做法,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无怪乎老子要气愤的骂统治者“是谓盗夸”了 。当时的统治者多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形下,老子给社会开出了 "无为"的药方,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老子学说是针对社会现实的,他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在他眼里,在上者只要“无为”,也就是不骚扰百姓,不举苛政,不要过分的满足自己的贪欲就可以很好的治理社会了。
那么“无为”就绝对不是要人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是要人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老子所言“为无为,而无不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圣人、统治者无为而规则在“有为”,如果“规则”无为,圣人再无为,那么世界将无序,社会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也不是老子所要实现的社会。
老子看到的并非只是社会现状的表面,他不是仅仅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看到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的多欲,要从社会的根本处入手来设计一个理想的社会,老子要求消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其他欲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归纳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②”并且比较了中国、印度、西方文化对待欲望的不同态度,并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匡救西方文化不断满足欲望所带来的弊病。
解决欲望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做自我努力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一是根本上摒弃欲望,还有就是协调人与欲望,控制意欲.统治者的多欲在老子看来既然是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原因,自然要摒弃第一种方式.而根本上摒弃意欲则没有办法实现,因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欲望。所以老子走的路也是和梁漱溟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吻合的。
老子和孔子不同,老子要求放弃文化,让人无知无欲,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春秋时期,学术下移,但是知识根本无法在民间普及,也根本无法塑造有智识的人民,甚至2000多年以后,孙中山在中国推行军政、训政、宪政,但现实是训政长期实施,宪政迟迟实现不了,根本原因就是人民的素质问题,知识在民间的流布增加了人民的多知多欲,却没有教会人民去调节这种欲望,故而,摒弃知识就是摒弃欲望,根本上实现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