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借借-个人文章】
管窥同性恋文学史
□ 借借
2006-07-29 00:53
收藏:0
回复:9
点击:817
网络写手起家的80年代后作家张佳玮做客网易聊天室,两次被网友问到性取向问题。第一次他答:我是喜欢女孩的。第二次再次被追问这个问题,并且拿他在网上的名字信陵公子作为他性取向的怀疑依据:信陵公子是战国时的同性恋者。这次张回答的有些尴尬了,在解释了一通信陵公子重然诺的品性特色后,他强调说:我个人是喜欢女孩的。
张佳玮的尴尬来自他那部《倾城》文字里传递出来的同性恋信息。近几年同性恋现象在中国以至整个华人世界里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同性恋文化的一部分,同性恋文学在汉语世界中渐渐张扬。而由于传统的压力,同性恋文字衍生最多的场所是网络。毕竟同性恋是与中国传统道德相悖的一种行为,正规的文化领域不允许反映这种行为的文字登堂入室。国外文坛对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则宽容得多。
入选“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第四名的法国文学的经典名作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为国内许多人追捧,其中的同性恋者心理甚至被许多人认同。被指犯了鸡奸罪的王尔德死后一样被人悼念尊崇,正如同样有同性恋经历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者D。H劳伦斯1913年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很疑惑为什么所有几近卓越的男人都有同性恋倾向,不管他是否承认这一点。”劳伦斯的疑惑正好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众多以美文为幌子的同性文学。
首先,我们从名人名言入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男人为了知己可以丢掉性命,女人为了喜欢的人刻意装扮自己。这里的知己可能是须眉也可能是红颜,但须眉的重量岂是红颜能够承受的重?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只这一句该看清这士为知己者死的真实所指吧。
风起易水天下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怀揣一把匕首就敢去刺秦,他和太子丹难道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荒唐的游戏。荆柯去了,抱着必死的心,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不,不是,太子丹对他的猜疑,对他的催促,对他的急噪,(恋人间的撒娇?)这些算是他的知己么?不。也许我们该理解成荆柯对太子丹的一种感情,对情人的不忍辜负,对挚情的一种证明。他去了,甚至不曾再回首看一眼易水边送别的那个人影,那个人也许早就刻在他的心底了。乱世里,情欲的产生与消亡都没有理由,历史也没有理由湮没这一幕易水的寒流里隐藏的微暖。
还有屈原。屈子投江,千古风节。在新浪看到的一篇写《屈原与同志文学》的文章初吓人一跳:除了文学上的贡献与成就外,屈原也是深受平民爱戴的形象,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使人觉得历代史学家们肯定已对他大书特书。奇怪的是,屈原的故事历来为正史所不齿,楚国及春秋战国的典籍均不见记载,直到汉代忍辱受阉的司马迁首次将屈原的传说编入《史记》,他的生平才受到披露。但此后史学界对他又有所冷落。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屈原的“露才扬己,怨怼沉江”为“不合经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他更是只字不提,直到宋朝王逸作《楚辞章句》,将屈原的形象理想化与圣洁化,附应了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朝,于是端午祭日和龙舟竞水等风俗也应运而生。可见民间所传说的屈原,是已经被后人大大地加工过的。屈原的作品是其情怀的最好写照,请看他在《抽思》中的表露:“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诗人与怀王以身相托,两情相怡,与后来女词人朱淑真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表达同出一辙。然而,怀王的移情使诗人哀伤不已“: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是古时女子对恋人的专称,屈原以此称呼楚怀王,同性间之爱情已一目了然。这老夫子怎么可能与同性恋挂上钩吧。待看到众多学者对屈原问题的辩论,终于流着汗承认,老夫子,你欺骗了俺们纯洁的……
我开始怀疑唐诗宋词中那些酬唱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虽然离别在即,此刻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即使塞外飞雪,在我眼里也象那江南的梨花,开在春风里了。岑参的心情与程英当年见杨过的患得患失有得一比。他和武判官之间有猫腻也。军队最是产生同性恋的温床,何况塞外苦寒寂寞,诗人的柔情与武官的刚猛倒也相得溢彰。
战国时代的男风问题反映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就是蓄养门客。四大公子的门客阵营里有多少同性恋恐怕查证不到。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代表性就在于毛遂自荐后,平原君的态度: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为什么不曾注意?毛遂其貌肯定不佳。为什么大不以为然?不入自己眼当然不会信任喜欢他了。好在毛遂有勇气,也碰上机会,实现了:“智士处世,如锥在囊中,其颖立见。”的抱负。解了围之后,毛遂估计还是不会受宠,做不了平原君的入幕之宾。这个入幕之宾真的很暧昧呀。
自《诗经》到战国的一些历史记载与文献里都有同性文学的影子存在,只是被掩盖在重重的儒家道德传统帷幕下。到了明清以后,同性文学开始暗流汹涌了。冯梦龙编辑的《三言》,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许多笔记小说。这些有同性文学存在的作品中,又以《水浒传》最为人们争议。
水泊梁山一群土匪啸聚山林的故事,这些土匪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同性相恋情结,并且正是这种情结让他们聚在了一起。林冲与鲁智深,石秀与杨雄,花荣与宋江,吴用与晁盖,宋江与卢俊义……这些另开帖子,这里不扯了。目前中文读者对同性恋作品的需求是“饥不择食”,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阅读上对作品的质量无法过度挑剔。同性电影《蓝宇》的网络版《北京故事》的流行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现在网络上发表的同性恋作品很多只是停留在故事的层次上,还没有达到能够被称之为文学的层次。以后的同性文学在中国将会有什么样的造化,会不会有《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成就,只有等待与观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