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方央-个人文章】
周庄心情
□ 方央
2006-08-14 23:37
收藏:0
回复:1
点击:4717
我不知道在我心里,有多少景色可以让我魂牵梦绕?
我也曾在心里多次描摹过周庄的模样:长廊楼阁古镇,小桥流水人家。
可当我来到周庄,穿过悠远静谧的街巷,行走于小桥亭台之间,感受着水镇那份安谧温馨的情趣和古朴的风韵,我就知道,周庄永远在我的想象之外。
周庄如今的盛名,源于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油画。
我本人知道陈逸飞,是在一则新闻报道中。1991年,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会上以一百三十万五千港元成交,创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于是,知道了有一个留美归来的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又从他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知道了周庄。
《故乡的回忆》以周庄双桥的独特造型为背景,以其沉静的东方神韵,蕴涵着一种美丽的怀旧情结。周庄双桥那一横一竖的桥面、一方一圆的桥洞,形态酷似古代人使用的一把钥匙,故也称其为“钥匙桥”。
因陈逸飞英年早逝,周庄人为纪念陈逸飞,在双桥前竖起了一块大约有近两米高,宽约近一米绛红色的大石头,石头上刻录着陈逸飞与双桥的前尘往事。依我看来,此石竖在那里,虽是为纪念陈先生并昭示游人,但就整体审美角度而言,却不免有大煞风景之感。桥本来就小,路原本就窄,再竖上一块大石头,人们的视线往往就停留在石头的说明上,而忽略了桥的优雅。想陈先生当年为其美而感动,那飘逸的寄托之情应该更多地体现出小桥的灵动与幽雅,这样的当头一炮,尽管出发点不错,应该也不会为其首肯吧。
周庄的中心是那条穿越小镇的小河,站在这条河的一岸任意张望,两岸是掩映在垂柳或者是芙蓉树中的小楼。偶尔,有那不甘寂寞的马头墙,透过古藤旧蔓,隐隐然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坦诚地说,周庄的水谈不上清澈,远远不能和附近村庄的河塘港汊可比。可周庄又是幸运的,幸运在两岸古朴的街巷和河中穿越的乌蓬船,转移了人的视觉。
周庄因水而遐尔,无疑,水就是周庄的灵魂。
周庄的水是一本优美动人的书,无须多言。
走近水面,你仿佛能看到周庄的水用它的朴素美,飘逸美,述说着自己的心灵,吐露出它襟怀的秘密。
周庄有太多的建筑是傍水而建,这就形成了周庄建筑的多种风格。如有的房屋前门临水,有的房屋是屋后靠水。前门临水的房屋,门前大多有个二、三米的石板小道。而屋后靠水的房屋,就是直接把房屋的地基建在水里的。这些房屋的左侧或者是右侧,建有一步步通向水面的台阶。
年轻的导游告诉我们,去了周庄不坐乌蓬船,就等于没有到过周庄。
按照周庄乌蓬船的规模,一艘乌蓬船最多可乘坐8位游客,每人一次收费10元,行程约半个小时。
周庄的小河因桥多而桥拱不宽,极少有地方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船。因而,周庄的乌蓬船大多是单向行驶。而一旦有两条船在河中相遇,那些互不相识的游客,也会在船擦身而过时,情不自禁地击掌为乐。
船浆过处清凉萦,水巷低回飘梦影。坐在乌蓬船的船头远眺,别有一般情趣,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尽收眼底。
就在船将停靠在岸时,我不由得侧过身,捧一把水从指间流过。人生顿悟,原来,从淡泊的生活到生活的忘却,却是如此的简单。
此次去周庄,是随上海一个旅行社而去。旅行团的游客有法国的、新疆的、山西、北京的,想起那句“同船过渡,五百年修”的说法,一时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旅行团中,有三位来自法国的中国游客。巧的是,按照导游在旅行途中“原人原座”的安排,其中的老爷爷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
从上海一出发,老人家就掏出一大叠地图,用不大流利的广东普通话和导游问个不停,还不时地和我交谈。
老人家告诉我,他今年72岁了,广东顺德人,是在法国出生的。和他一起回中国的,是他女儿的两个孩子,他们是第一次来上海。见我和他交谈,老人家很是高兴,说是他许久没有这样长时间地用中国话和人交谈了,他甚至抱歉地告诉我,他的两个孙子只能听懂一部分中国话,更谈不上会讲中国话了。他这次带着孙子回中国,就是让他们来感受中国文化,把中国记在心里。
遗憾的是,老人家和我们打听上海法国文化协会的地址,旅行团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
如果说水是周庄的灵魂,那么,建筑文化就是周庄的底蕴。被称之为沈厅的古老建筑,就是周庄文化底蕴的杰出代表。
和任何古老的建筑一样,沈厅的磅礴气势同样摄人心魄。
沈厅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的民居。
走进沈厅,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江南的建筑风格,更难得感受的是那份蕴含的文化特质。看到沈厅豪宅深院的布局,脑海里不由得跳出一句“中国文化很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层里没有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或者是玩出来的。”
传说,沈万山当年田产遍天下,富可敌国。试想,如果不是沈万山资巨千万而遐尔江南,又何来后人精心构筑深宅大院?
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边,七进五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左右贯通,迴廊曲折,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整座宅院大致分三部分,临河建筑有水河埠,亦是当年沈家的专用码头,供沈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其富贵可见一斑。
导游还特别提醒我们,江南的明清建筑,无论是厅堂还是楼阁,都是极其注重雕刻工艺,这主要是显示其江南富贵人家之气派。沈厅的雕刻,无论是木雕还是砖雕,都极富特色,细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游至正午时分,导游带我们去了一家旅行社指定的餐馆。
餐馆不大,倒也干净。
餐馆的服务员递过菜谱,我点了两个熟悉的菜肴,问及有没有本地的特色菜肴?服务员介绍,周庄巴鱼就是。此时,我还真不知道巴鱼是属于什么鱼种。
服务员再问,需要几条?我一看价钱,38元一条,心想,这38元就是换成“钢蹦儿”也是一大盘,看来那鱼的分量也是不小的,就要了一条油焖巴鱼。
饭都吃得差不多了,那油焖巴鱼还不见踪影。催问服务员,说是一会就做好了。
待服务员把油焖巴鱼送上桌,我一看,那号称38元一条的巴鱼也就是一两左右,且鱼身短胖,可怜巴巴地躺在小盘里,这才知道,巴鱼其实就是河豚的幼鱼,在当地享有“鱼中之王”美誉。嘿,难怪叫巴鱼,原来是可怜巴巴的鱼。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怎样下箸才不辜负38元的美誉。
小心翼翼地把筷子伸向巴鱼,夹了一小块放在嘴里,果真是肉肥丝滑,味道鲜美。
如果说,建筑文化是周庄的底蕴,那么,戏剧就是周庄的霓裳。
周庄有着近九百年历史,其戏剧艺术当然也就有着同样丰富的文化蕴涵。
周庄的古戏台,依然是保留着富商豪门的观赏风格。
古戏台建在一个左右贯通、长廊回旋的大院落里。戏台正面的长廊里,摆放着七、八张桌椅。看着那些桌椅,浮想联翩。谁能否认,在周庄几百年流逝的岁月里,有多少才子佳人和富商豪门,喝着可口的清茶,嗑着醉人的瓜籽,任凭戏台上的青衣飘衫甩袖,武旦拔刀舞剑而销弥日月,梦幻人生。
古戏台虽古,可还是融入了现代的商业理念。长廊里八仙桌上,摆放着一壶壶的清茶。茶可以论杯卖,也可以论壶品。一小杯茶是15元起卖,一小壶茶最便宜的也是58元一壶。
此次在古戏台,观赏了两出折子戏。文戏是《天女散花》,武戏则是《三岔口》,演员虽是业余的,可一招一式,还是有一定的水准。
看戏的当日,天气奇热。戏台的大院里,摆放的几十把塑料椅,没有一个中国人去坐。让人感动的是,有两个年龄在五十开外的国际友人,就一直坐在露天大院的塑料椅上,不停地对着演员拍照。
莫非是外国人的体质不怕热,还是国民的体质不抗热?
我只能这样告诉自己,面对着国际友人钟情于中国戏剧文化,我满怀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