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纪雯-个人文章】
大隐隐于世
□ 纪雯
2006-08-16 07:34
收藏:1
回复:3
点击:4631
"大隐隐于世",突然就想起这半句来,不知是自己失去了本来的追求,亦或是看透了生活,流出了本质.
语出《老子》,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参透了禅意,方才尘心灭去,归隐于山。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
也有一说——出自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无论出自上面谁人之口,无一不是隐士啊!隐士老子西出函古关,留下洋洋洒洒《道德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心境旷远,参透人生真谛,更有《饮酒》《归园田居》组诗传为佳唱。大隐之士也是有追求的,只是追求的方向,与世人不同。可惜出词豪言,却隐于山林,可见,大隐是不容易的!
想起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窒息般的感动。无论将要过怎样的生活,悠然自得,不失去自己总是没有错的,不再去追求表面的奢华,不再去寻找无谓的荣誉,不要钱财,不要权利,不要地位,只要开心、快乐,即使被很多人不理解。
又想起张抗抗的《作女》,放弃了很多,富足的生活,颇丰的薪金,有些微瑕疵的爱情,没有放弃的,是亲情,友情,和永远不变的唯美的爱情,不是不嫁,是找不到个可以嫁的人,心中永远有个不灭的神话。四处寻找,方向是确定的,只是生活没有个形状。
又想起三毛,一个饱受争议的女人,而我却佩服她的勇气,折服于她的不屈,清楚地看着自己,知道自己要的什么,有一天身边的一切变了模样,几乎无法辨认,甚至落魄,只是回忆里流淌着的,依旧光鲜的耀眼。
50年代,游走于西藏的画家,坚定了后来许多人的脚步,从起初的宗教绘画,到百姓的风土民情,从日本的自修,到美国的富丽堂皇,他吸烟,喝酒,浪荡,是西藏大学的美术教师,常不知去向,被学校除名,穷困潦倒,用所有的积蓄买几匹马,游走于沙漠,虽名声赫起,留在记忆里的,却是从沙漠中走出来时,伏在羊肚子下面喝奶;是藏族老乡皲裂而慈祥的脸;是接受朋友赠送,勉强度日的再现;是寻找当年送来40元钱的朋友的艰辛。发达了,有金钱和荣誉,有无数镁光灯的闪烁,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过了,而且不后悔,是一生巨大的财富。
老子、陶渊明,超脱、宁静高远,隐者退。夹杂着对社会的不满,有弱者的嫌疑,却可以体谅,无力回天,退而隐居。
如今的隐者,含义颇多,不见得是不满,更多的,是如我一样在寻找自我,只是偶尔闪现了自私,真我难寻,放心不下的太多,所以,自己和自己不停的争战。
方向大不相同,“大隐隐于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有些“隐”出了名,有些还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背着行囊,行走天下的背包族;表面消极,内心狂热的艺术工作者;醉心研究,不问世事,科研成功,不求名利的老学者。只在乎方式,不在乎结果。有艰险,有泥泞,有奔波,让人不解,怡然自得。
没有想到,“大隐”却在千年后的今天,被许多人尊崇。原因实在简单,“小隐”已经成为历史,不再可能。红尘滚滚,躲开不易,处处开发,无处藏身。隐于世吧,迎接怪异的眼光,做别人眼里,口中的“怪人”。
作者签名: 我是落叶(曾经飘落),我是铜豌豆(响当当的生活),我是更真实的我——纪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