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两处闲愁-个人文章】
一腔悲情话姻缘
□ 两处闲愁
2006-09-06 00:26
收藏:1
回复:9
点击:6407
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故事我儿时就已经通过如连环画故事书等各种途经耳闻目然染了,故事中那些充满丰富奇丽的想象,幽默诙谐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让人难以忘怀.孙悟空大闹天空的豪迈气概,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排除千难万险的战斗精神,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不屈不绕的英雄气概,更是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暑假期间,全国多个电视台都先后播放电视连续剧,里面的故事虽然已经是很熟了,此前也曾看过多次,但是每当频道转到了播放的频道,总舍不得立即转到别的频道去,总还是被那些熟悉不过的故事所吸引,因此也断断续续地看了很多集.也引起了一串莫名其妙的联想:
故事描写的主线虽是师徒四人在慢慢的西去取经途中和穷山恶水妖魔鬼怪进行斗争的历程,但其中也不时穿插着一些复耐人寻味的感故事。唐僧坚定的取经信念让他决定了放弃他所有的思想和情感.自从踏上了西行的路途,他就已经许身佛门了,就象是一尊四大皆空的佛门塑像.什么样的荣华富贵仙芭美女也不能动摇他既定的取经事业.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电视剧里有一集戏:《趣经女儿国》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怪,来到了西凉女儿国,在这片深情温柔的国度里,唐僧邂逅了他人生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情感。 女儿国的女王一口一个“御弟哥哥"的声声呼唤饱含深情,女王真诚期待的温柔目光,让这位一心向佛的取经人不敢碰触.此时的唐僧不能说没有动摇.“来世若有缘分…..”,这句话决不是嘡脱之词,而是他发自内心的表白.是真情的流露,也是无奈的感叹. 故事中他与西凉女儿国国王之间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爱慕之情,美丽却带着淡淡的凄凉和忧伤。但他深信这就是缘分注定,无法改变.
这里所谓的"缘分",当然指的是姻缘,但"缘"这个字的意义却不仅是指婚姻的圆满."缘"这个字在中国的早期历史文化中原本是没有的,它最早是起源于佛教的经文中,这是佛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即是佛家的轮回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恒久不灭的,所有的生命只是周而复始地生死轮回.而且存在着常人无法预知的因果报应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天机,而天机是不可泄露的,所以也是无人知晓的.这种因果关系就是"缘".其实它的原本意思就是圆满的"圆"或是原因的"原",而佛家则把它叫做"缘".因而这个字便蒙上了一层神圣的,不可抗拒的神秘色彩.于是人们便形成了"生死天定,离合有缘"这种天命思想和观念.把某些不能按常规解释的现象,或一些不以人们意愿为转移的各种结果,统统归纳解释为"无缘"或"有缘"."缘"往往也被人们理解成为"天意",认为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定数.
古典文学巨著自始至终是贯穿着这个"缘"字,书的第一回就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棵,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这便是故事中的林黛玉.又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著一段缠绵不断之意。".于是,"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因此,后来体弱多病的林妹妹整日以泪洗面.为她的宝哥哥流泪(还他的水).
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常年的耳鬓厮磨而相知相释,不言而喻的默契,生死不渝的忠贞,在艰难的环境里相扶相携;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气侯中相爱相怜。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理应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是:"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结果只能是:"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终究不得不无奈叹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书中还写到了大观园中如宝钗,妙玉,晴雯,鸳鸯,袭人,尤三姐等众多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她们的命运都是前缘注定的,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中,都能一一查核到她们的批注(前缘注定的).
从古代到如今,从中国到外国,缠绵悱则的爱情悲剧不断上演,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从容地毁灭给你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众所周知的悲剧尚且如此之多,不为人知的爱情悲剧和不幸婚姻知有多少呢?由此不难看出:爱情和婚姻的脚步并不统一,婚姻不是爱情唯一的归宿,爱情也未必就是婚姻源头.现在有句话不知道是谁先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我虽不能十分懂,但我能从这句话中能感觉到确有许多忧男怨女在痛苦的婚姻中苦苦挣扎与彷徨.婚姻的锁链总是把这些人们捆缚在有缘则自聚,无缘则自散. 缘来则自合,缘去则自分,这样一种无奈和被动的现实理念中,不敢与"缘"相抗争.悲哉!
如今,不少现代人对婚恋中的"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把原来连在一起的"缘份"二字,拆分成"缘"和"份"两个部分来理解.这样一来,似乎就能把婚姻,爱情,感情和责任义务的理论表达得更为清楚.把婚姻,爱情,感情和责任的界线划分得更为明细.通常,总是把这种理解又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来表示:
第一类,有缘有份.这是一种最幸福美满的婚姻,也是天下有情人梦寐以求的姻缘.双方相识相知相爱,相互协调,相互欣赏吸引.终成眷属结成夫妻,相敬相爱息息相通,相扶相携白头到老,到了只能用假牙嚼爵爱情的甜蜜时,仍然觉得不过瘾,双双发誓下辈子还要在一起做夫妻.
第二类,有份无缘.这是最为无奈的婚姻结局.形成的原因也是最为复杂的,两个本不相爱的或素质修养或性格脾气相距甚远的男女,因为某种特别原因或特殊时代,或出于某种政治压力或经济的无奈,或一时感情冲动而产生的责任,总之,婚姻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真正的感情上.而是匆匆走进了不幸婚姻的泥坑.也有些是其中一方婚后地位发生了显赫的变化,而另一方则不堪忍受由此而来的嫌弃和歧视,违心地维持着婚姻关系.
有份无缘的婚姻常常是互不勾通很少说话,长期分居的,但更多的则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幸的婚姻中的琐事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苦难言却又不愿意表达和申述.只能长期默默地承受着无边的忧郁和孤独,苦苦地守候着一份法律锁链下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类,有缘无份.这是一种最为凄凉美丽的情感,有时甚至是上演一场惨痛悲剧的序幕.似乎多发生在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中,这些人相对单纯善良,心高气傲.自命清高,不很注重眼前的名利,但对未来的生活和爱情充满美好的原望.对待爱情的目标严格专一,只要有了自己意中的爱情花蕾,他(她)们便会倍加珍视全力呵护浇灌,一旦产生感情双方真诚相爱,很快就能相互欣赏沉醉、生死不渝地恋眷着.当受到外部阻力时,他们就会奋力抗争,阻力越大,抗争越强.如果无论怎样努力抗争,也不能牵手结成连理,最终还是被挡在了在婚姻的金色殿堂之外.这时,绝大多数人便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时那怕是被迫忍痛割爱分道扬飚,仍会藕断丝不断,被不堪痛彻肝肠的相思而折磨得半死不活.有些特别脆弱的人,为摆脱这样的痛苦,甚至于想到了抛却尘世双双以身殉情,这就形成了惨烈的爱情悲剧.
有缘无份的另一个人群,也可以是本文中第二类人群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这些有份无缘的人们,一旦偶遇上了曾经失去的,或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缘",必将会为那分久违的从未体会过的甜美和温暖而陶醉,为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理解和勾通而缠绵.有人称之为这是"围城"效应,他们形象地把婚姻比做一座座封闭的围城,围城外的人想挤进来尝试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享受原野的芳香和宁静.摘不到的葡萄总是比能吃到的葡萄更甜.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是将理性强加于人性的狭隘观点.人们更愿意称之为在婚姻的坟墓中获得了爱情的重生.因而婚外的恋情有时也是极为真实又十分美丽.相爱双方同样相互欣赏沉醉、那种生死不渝的感情却不能尽情的相依相恋,只能暗自抛洒着点点泪滴的凄美境界,也同样让人动心.这里要说明的是,现实中,确有一些人或为了满足一时私欲,单纯或追求感官刺激,而把情人当作临时替补(其中不乏玩弄异性的道德骗子和钱财骗子),但这些人不配列在此类人群中).
"缘"是无比奇妙的,一个"缘"字能让人寻思得万般艰苦,能把人折磨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无论你怎样生死相拼,最终适合你的却终将离你而去,各奔东西;不适合你的却无端不请自来,相绊相磕.难道人一旦进入了婚姻,就应验了唐僧说的:今生许身佛门,尘念已绝,四大皆空?不知道曹雪芹先生所说的"太虚幻境"现在何方.我倒是真想去查一查,看一看除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是否还有"江南十二钗""江北十二钗"或"山东十二钗""岭南十二钗"的批注呢?更想查一查有没有"江南十二须眉"或"江南二十四须眉"的批注呢?
作者签名: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君若蓦然回首,我便独倚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