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天涯孤旅-个人文章】
童年的记忆(二)黄墩、黄墩桥、虹板桥
□ 天涯孤旅
2006-09-16 11:31
收藏:0
回复:1
点击:5113
在象山港的最尾端,有一个神奇的小屿,即便是宁海地图也不可以把它标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小了,小屿是一个近圆形的,如海龟状,高出水面约三米许,直径约五六十米,周长也约为一百六七十米,屿内有民房十三间,居长辈们说只能造十三间。屿的东西二测有二座石板古桥,连接西岸的叫黄墩桥,长约二十来米,两头都摆有一对石狮,两边的石栏处,正反两面都雕有古戏文中的人物,我记得最清的是张良为其师穿鞋的那幅图了。连接东边的叫虹板桥,记得架桥的石板是红色的,因此也有叫红板桥的,特别是雨过天刚放晴之时,从薛岙门坐船驶入黄墩港,远远看到的红板桥,却如一条彩虹横夸在黄
墩港之上,因而得其名。
小时候从上辈老人中听到,黄墩原叫皇墩,是北宋的刘娘娘回到她娘家桑州省亲时,要护卫她的亲兵,在回京时,每人用衣巾包一包她家乡的泥土带走,好在皇家公园中堆一座假山,以解她的日夜思乡之苦。不道人算不如天算,那日回京,刘娘娘是从水路而走,打算从现在的桥头胡上船,从象山港出海口,直奔东京而去。可是十万精兵却每人带有十来斤的泥土,以当时的船泊要连带土运走怕是比登天难不了多少。因此刘娘娘一声长叹,命亲兵将所带的泥土全部投入这黄墩港中,只带一包回京。从此,在这黄墩港尾处,便有了这个神奇的皇墩,后来叫为黄墩。黄墩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多大的潮水或是洪水,都不会淹没它,尽管只高出水面不到三米.一九五六年八月一日在象山登陆的"8.1"台风,我们那陆地上的民居无一例外都进水,而且一层以下都被淹,而黄墩安然无事.一九八八年的七月三十日,那场"7.30"洪灾,陆地上的民居进水在三米以上,而黄墩又一次幸免与难.从唯心上讲,说黄墩原为一只大海龟,在很久以前,常常危害这一方的百姓,发动大海潮,搞得当地的百姓不得安宁,后观音大士得知此事,就把此龟镇于此处,,因此,这只龟是活的,水涨龟高.从科学的角度讲,此处正是水的分流处,黄墩处中,水往两边分流,中间形成低处,水自然是淹不到了.
小时候我常常在那儿玩耍,黄墩桥、黄墩、虹板桥是连接桥头胡与象山的唯一之道,也是一条古道,古道穿黄墩正中而过,成“之”字形,青石子的路面,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屿上的房子,则造在道路的两旁,在中间的路段处,有一路廊,路廊内的两边有与路廊做在一起的长凳,还有一个茶桶,那时每天有一些老太婆们把烧好的开水倒入其中,供路人饮用。现在到是物是人非了,黄墩桥的那边水路的上游,因当年建造宁象公路时填了,黄墩桥因此于现在变成了闸门了,那些雕栏已不知去向了;虹板桥毁于“7.30”洪水,现在就连桥的红板也见不到了。只有黄墩还在,我想,神奇怕是不会再有了吧。
听说最近宁海在开发象山港的旅游,其主线是以黄墩港为主,要是没了黄墩的风彩,可能要稍有遗憾。黄墩港毕竟是以黄墩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