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声东击西-个人文章】
[过去的时光]再还妈妈一个吻
□ 声东击西
2006-10-11 13:18
收藏:1
回复:11
点击:4887
再还妈妈一个吻(过去的时光)
妈妈已近古稀之年,快要过第六个本命年了。前段日子来我这儿看腿疾,又看到满头银发的妈妈,我不止一次地萌生过想给妈妈染染发的念头,可妈妈却怎么都不肯。“你的孩子都上大学了,我还能不满头白发吗?”话虽如此,但凭妈妈一生节俭的个性,她是不会让我破费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从前……
妈妈是一位平凡的中学教师,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妈妈不仅仅属于我们,我们和那些天下的“桃李”共同拥有妈妈的爱。妈妈既要养育我们,还肩负着培育学生的光荣使命。这一双重任务决定了她要比常人付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劳动。由于我们的家境不好,妈妈的个性除了节俭,还很坚强,她要让她的孩子们尽量吃饱穿暖,达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一般百姓的生活水准,就这个标准我们有时也难以达到。
在我8岁那年,我的小弟弟来到人间。妈妈很无奈的说“又多了一张嘴”。可还没等我们缓过神来,不幸又降临到我们这个家,我的父亲被确诊为严重的“肾炎”,需立即住院治疗,真是“雪上加霜”。这时弟弟还没有满月,父亲——我们家的顶梁柱又倒下了。妈妈把我叫到床前,拉着我的手说:“你要帮妈妈支撑咱们这个家。”此时我还不懂得“支撑”的意思,只知道我是他们三个的大姐,我要替爸爸妈妈管好他们。于是,我开始学着给弟妹穿衣、做饭、刷碗、还要洗尿布,妈妈说我这样做就是帮她“支撑”了。幼小的我第一次朦朦胧胧地体验了家的“悲欢离合”。这也成了我酸涩童年的记忆。
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姐弟四人蜷缩在一起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我惊醒,“谁?”“是妈妈,快开门。”妈妈回来了,我惊呆了,才半月没见,妈妈怎么变老了。妈妈这年才35岁!我心里一阵酸楚,“妈妈,这样的天,您怎么又回来了?”“我不放心你们啊。”妈妈当时除了照顾卧病在床的爸爸,还有一个班的学生和我们在等着她,她在医院——学校——家这个三角线上疲于奔命。很晚了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妈妈常说再忙再累也不能误人子弟。我和衣躺在小弟的身边睡下了。一阵鸡叫声将我惊醒,此时妈妈早已为我们做好了早饭,还把我们三个穿过的小花袄重新改好放在小弟弟的床头,又在上课前赶去给爸爸送饭了。我给小弟穿好衣服,把大弟和小妹拉到身边说:“妈妈累得有白头发了,我们也要帮妈妈‘支撑‘……”他们只知道拼命地点头,更不明白什么是“支撑”,那个襁褓中的小弟只是瞪着眼睛看我……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熬过去。爸爸这一住院就是三年,等爸爸出院回到家,我们一家六口总算团聚了。
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怎样使我们这个跌到低谷的家“支撑”到现在。是妈妈的倔强,妈妈的一针一线“织”出了我们这个家,也“织”出了缕缕白发。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中央对爸爸妈妈这一批于1968年回原籍的教师重新农转非,重新安置工作。我们也随着爸爸妈妈来到另一所公社中学,开始营造我们的“新家”。妈妈总是有股自强不息的干劲,对工作,对我们这个家,依然有使不完的劲儿。
就是凭着这股劲儿,妈妈换来了“桃李满天下”。每当贺卡、信件从四面八方飞到妈妈的手中,妈妈一脸的欣慰,不时地自言自语“有出息,有出息。”每当这时,就是妈妈最自豪、最满足的时候了。
当然,让妈妈感到自豪的还不止这些,那就是她亲手养育和塑造了我们还算“有出息”的姐弟四人。作为代价,也为自己平添了满头白发。
而今,我们也在养育和塑造着自己的儿女。每每回想起往事,我总是这样想,我们的儿女比我们那时可是幸福多了,而且,我们也比妈妈幸福多了,至少不必为生活所累,为生计奔波,至少可以少操点心,少添几缕华发……
……
此时,女儿只想对妈妈说,女儿伴着您的吻走过了40多个春秋,女儿无以回报,只渴望替妈妈洗去华发,还妈妈一头黑发,再还妈妈一个吻,吻平妈妈双颊的皱纹……
作者签名: 声东击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