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忆-个人文章】
教学摘粹
□ 雪忆
2006-11-02 08:43
收藏:1
回复:0
点击:4226
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的原因无外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反馈信息.教学交流。具体地说.通常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了所学的内容。第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地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课堂上提问在形式上看起来是一问一答.但在形式的背后却承载着教师课堂提问的本质-----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现代教育理念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其依据是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如果提问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有误导学生肤浅思考的问题的倾向。无疑。这样的提问是一个无效的教育事件。
心理学: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在小学的课文里面有)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便把大衣裹的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里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 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在学校“北风”的形为应该是: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体罚,罚款和打骂等;南风的形为应该是:建议,赞赏,表扬,鼓励,表彰和奖励等。在处理人民内部问题是应该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更何况对待中小学生哪?!)
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
198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试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 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 不但成绩提高很快, 而且性格开朗, 求知欲望强烈, 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试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并与之级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 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 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 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 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 他们有了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 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放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在教育单位工作的人的启发是什么呢?一,教师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国的古人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成绩有因果关系;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更要新近他们, 而不要冷落他们,更不要歧视这些学生。三,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四,赏识应作为中小学教育激励的主要手段,多吹“南风”,少刮“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