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石竹老人《33》-个人文章】
无心为“道”也读“经”[转载]
□ 石竹老人《33》
2006-11-10 16:39
收藏:0
回复:1
点击:4039
在前一篇随笔中,我们从释迦牟尼的“悟道”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子说的那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说清道明,但它还是能以“悟”而“道”之的。所以“道”是可“道”的,如果它真的是一种绝对虚无的,不可道的东西,那我们研究它也就没有意义了。
“道”虽可道,但因为它是一种“非常道”,所以这不是一般人都能“道”得来的东西。这就得看你自身的缘份、悟性与修为。如孟子就是因为他与孔子有缘分,对孔子学说有悟性,自身又有较高的知识修为,所以他才能继承孔子衣钵,从而形成“孔孟之道”,建立起完整的儒家学说。
说完了“道”,再来说“名”。“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这句话,我们应当将其理解成是对“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种解释。其意思就是,“道”是不能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达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道”,就不会是“道”之本身。它只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而给它起一个叫“道”的名字。人可以给它起一个“道”的名,但这名,并不是“道”之本身,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名”。
老子就是运用“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观点,让他认识到,宇宙万物在没有形成前都是“无名”的。而世间万物,只有处于这样的无名状态下,才具备真正永恒不变的“本始之义”。
当世间万物从无形,变成有形,并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人们为了便于自己区别与记忆,就会随心所欲地给它起一个名,但这名一定不是事物之本身,它不过是人们强加给它的一个代号。
所以在老子的眼中,“没有名号”“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于是老子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就得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结论。老子就是运用这种“无名”,来做为认知世间万物的基点,于是“无”字,就成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石。所以当人们没有精心去研究老子哲学时,都会简单地称老子哲学就是:“无为哲学”。而这种“无为”人们往往又赋予其消极的意义,结果走上了读懂老子哲学的岐途。
接着老子又给人们提出了如何解读“道”之“常无”,与“道”之“常有”的方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告诉人们,因为“道”之“常无”,所以我们就应当将目光从“道”的字面意义跳开,并脱离“名”这种人为给予命名的束缚,回到“天地之始”的状态里去寻找事物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这研究“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极也。你能找到事物和本性,并将“道”最细微精妙的地方都搞清楚了,都理解了,这个你也就得“道”,那世间的万物,在你的眼中就没有什么看不清楚,想不明白的了。
又因为“道”之“常有”,“徼”边际的意思。它告诉人们“道”并不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而是世间万事万物,其中都存着一个“道”字。就如佛家所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讲的就是这个理。只要你能静下心来,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中去领悟其中的“道”,这样就能积小“道”而成大“道”。如果你不能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你就无法悟“道”,你也将一事无成。
于是我们从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核心就是“道”,而“道”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种不可言传的“道”,只能跳开“道”的字面意义。挣脱“名”的束缚,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寻找其运动与发展的规律,你才能看清并掌握这“玄之又玄”的“道”。你才能正确地去认知已知的世界,才能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所以老子的哲学表面上看,那“玄之又玄”似乎是唯心的,其实他倡导的就是“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史观。
不知道这样解读对不对,先这么读怎么理解着,也许读到最后才会真正明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