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sc水草-个人文章】
第一次试讲
□ sc水草
2006-12-15 20:27
收藏:0
回复:0
点击:3967
想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已经由来已久,只是始终不能够实现这份心愿。不相识的人初次见到我,总会问道:“你是个老师吧?在哪所学校教学呀?”而我只能够对这人会心地笑笑,摇一摇头,否定了他的问话。
的确,我不是个老师,而我又偏像个老师。这恐怕缘于我给人的印象是外表斯文,又善于说教吧。想起小时候对老师的那份尊敬,但也有种畏惧感。长大后,怀想最多的也是从小学到大学的那些老师们,至今还与他们一些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更多的是几分仰慕。今生也许无缘做老师了,可是我却始终是不甘心的。就在今年暑假期间,我看到当地电视台的广告,有一所明辉学校正在应聘老师,对老师的年龄不限,学历是大专以上,热爱教育事业的。这是所私立学校,校址在姚村,离我所居住的县城有五、六里路。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是可以去应聘的,我毅然给学校负责人打了电话,把自己的情况简要地向对方作了介绍,对方姓刘,我称他刘老师。他告诉我两天后到他们学校去试讲,我答应了。
虽说姚村是远近闻名的板枣之村,可我却从未去过。六月里一个火热的日子,我邀了位好友一同前往。清晨,我俩骑上自行车上路了。从柏油马路拐入乡间土路,路两旁是绿意葱茏、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枣林,枣树的叶儿鲜绿无比,有一只只蝴蝶在树丛中翩翩起舞,鸟雀在树枝上欢唱,林中有说笑声传入耳际,置身于枣林间的道路上,清风拂面,颇感几分舒畅与惬意。好友一路笑我:“你连姚村都没来过,还写《枣树赞》哩!哪里会有什么亲身感受?”我连忙说:“我们真是不枉此行呀!”虽是土路,还算平整。临近村时,我们问枣林间一位劳作的老农,向他打听明辉学校的住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向前骑着。很远就看见墙壁上醒目的标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红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们在校门口下了车。走入校园,整齐的校舍映入眼帘,琅琅的读书声传来。接待我们的是杨校长,他是这所学校的创办者,看年龄还不到四十。我俩在他的办公室坐了下来,先询问了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杨校长一一向我们作了说明。随后问我:“你准备讲哪一课?”我告诉他:“我就讲朱自清的《春》吧?事先已备好了课。”他点头答应了,并吩咐校务主任去安排课时。
虽说预先已做了准备,心里还是有些紧张,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登讲台呀!我所试讲的教室在二楼,听课的老师和全班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等候。我手捧着教科书和备课本,在教室的门口先镇定了一下情绪,随后不紧不慢地走上讲台。我扫视了一下教室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房间里鸦雀无声,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使得我有些不自在,但是我努力保持着平静的状态。清了清嗓门,用标准的普通话说了几句开场语:“今天我能够来到咱们姚村,站在这七尺讲台上的原因是,我从小就尊重老师,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热爱教育这项事业;姚村地肥水美,这里是板枣之乡,是缕缕枣香把我吸引到这里来了;我确信自己能做好一名人民教师,语文是我的强项,要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是要多读多看多写。下面,我为大家所讲的课文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春》”。我先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及他的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随后又说道:“我今天所讲的这篇课文《春》是朱自清1933年7月创作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片黑暗,他的心情异常郁闷,多么盼望祖国的春天能够早日到来,他向往生机勃勃的春天!”望着讲台下学生们纯真的目光,教室后面老师们专注的神情,我紧张的情绪慢慢地放松了,开始有条不紊地分析课文。一段一段地朗诵和剖析。并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行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文章的最后用了三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声情并茂地把这段朗诵完,随后说道:“这真是把春天写活了。这是一个充满美好憧憬的春天!格外明丽的春天!振奋人心的春天!酝酿着希冀的灿烂的春天!”我用了半个多钟头把课文分析完了,最后用下面这段话做了结束语:“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之所以选择《春》这篇课文,是因为我怀着春天般美好的梦想走入校园,走上讲台,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再者,我希望明辉学校就如同明媚的春天一样,在这里充满勃勃生机、日益繁荣,孩子们能够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讲完后,杨校长和几位老师对这次试讲进行了评说,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所欠缺之处。我还是没有讲课经验,比如讲课时语速过快,分析课文不够透彻,语气缺乏抑扬顿挫。杨校长送给我两碟著名讲师的光盘,让我回去后借鉴借鉴。当我俩告别学校的老师们,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日上中天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只能把做一名人民教师的这份愿望埋藏在心间,这一次的试讲将成为我今生永久又最值得珍惜的记忆!
2006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