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固守精神高地的人(评论)
□ *木子*
2007-01-21 10:43
收藏:0
回复:0
点击:4791
固守精神高地的人
——俞中斌和他的雪莲文学社
李天银
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酸茨沟这样一个偏远的小村无意中走进我的视野,是缘于俞中斌和他的雪莲文学社。做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时常关注省内外作家们的作品,更关注那些和我一样有着共同志趣苦守在文学边缘上的文学爱好者的各种活动。雪莲文学社就这样不期而至,她的主人俞中斌也就成了我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的朋友。
应该说是俞中斌的精神打动了我,在那样一个穷乡僻壤,他坚持了二十多年,人到中年,仍然坚持着他当初对文学创作的爱好。虽然二十多年来,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并没有走出很远,但他依然在走,依然挚着的坚守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不仅自己坚持,而且还成立了一个雪莲文学社,创办了一份《雪莲文学报》和一份不定期的《雪莲文学》杂志,《雪莲文学报》已印了十多期,向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寄发交流,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甚至一部分作家诗人,因而俞中斌的名字也广为文学爱好者所知晓。不仅如此,他还设立了“西部爱心书库”和“西部失学儿童救助”栏目,为发展西部教育事业而接尽全力奔波呐喊,这已远远超出了他对文学爱好的范畴,这怎能不让我深深为之感动呢?要知道甘肃古浪县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在那样一个地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们生活还十分贫困,做为一个农民他不仅要种好自家的几亩薄田,赖以养家糊口,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交流、组稿、印刷、邮寄报刊,且不说时间纸张,仅邮寄资费就是不小的一笔开支,而且现在邮资一涨再涨,这真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我也曾办过类似的文学社,但最终流产了,而俞中斌却坚持了下来,二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心灵的圣殿,固守精神的高地,衷情于诗歌的女神,游思于文学的家园,其志其情,怎能不让我为之敬佩,为之感慨呢!
应该说我被俞中斌朴实真挚的文风所感染,虽然我读到俞中斌的作品并不多,但他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在写,字字真情实感,句句表露心声,他的作品一如他的形象一样诚实厚重,“转动了一辈子/忙碌了一辈子/嚼碎了多少艰辛的日子/牙齿脱落的时候/方才老态龙钟地叹息/我没有前进一步/《石磨》(见2005年3月21日《金昌日报》)”,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石磨,如宁说是在描写我们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的农民形象,我们祖祖辈辈的农民兄弟正如石磨一样,终其一生在土地上耕耘、忙碌,即使死了也回归大地。“名字是山花/长在家乡的田野上/悄悄开放在心上/喜欢她的一举一动/笑声象小河流水一样/湿透了我们的心房/打工的路很长/出门时就挂在心上/朝朝暮暮在城市的街上来往/酒楼的轻歌把多少人唱醉/却没有/她山花一样圣洁的清香/收工回房/一日三餐/躺在城市声音和颜色的喧嚣里回味遥远的故乡……../《山妹》(见2006年11月10日《甘肃农民报》”,山妹的形象是那样清纯,那样朴实,虽然进城打工仍然保持“圣洁的清香”,这是对现实生活中打工妹的动情吟唱,也是对淳朴乡亲的热情赞美。“又一棵树倒下了/在祁连山的一片草地/我生活的村庄/把他们拍成了一条新闻/这样的台风/一样肆虐在河西走廊/我家乡的树啊/不知又倒了多少/我的故乡/只能用呐喊追赶/走不动的羊/收割黄沙中挣扎的庄稼/《又一棵树倒下了》(见2005年第10期《新国风》诗刊)”,这样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这样呐喊保护生态,看一看“黄沙中挣扎的庄稼”怎能不让人心颤抖,难道这不是真情的表露,实感的抒发吗?这是啼血的悲鸣,这是挚爱的呕歌,俞中斌的文学创作坚持了一条关注乡村,关泣农民的乡土抒情之路,这无疑是可贵的。
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有的只是真诚和付出,俞中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他的雪莲文学社也办的很有特色,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我虽然没有与俞中斌见过面,可《雪莲文学》这个桥梁已将我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我真诚的祝愿俞中斌的文学创作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美妙感人的田园牧歌和呕歌新农村建设的动人诗篇,也衷心希望雪莲文学社越办越好,不断壮大,《雪莲文学》向盛开的雪莲花娇艳动人,灿烂夺目。
2007年1月黄花滩
刊2007年4月18日《张掖日报农村版》
地址:甘肃玉门黄花农场 邮编:735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