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方央-个人文章

故居剪影

方央
2007-04-14 01:26   收藏:0 回复:2 点击:2530

    从沈从文故居出来,导游宣布还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并建议去购买凤凰特产姜糖、姜片等等。
  我知道自己不会去购买,我担心那些姜糖、姜片的分量,会冲淡我对三千年沧海桑田等待的记忆。
  我默默地转过身,将手按在小巷的封火墙砖上。我贴着小巷的墙根,朝着故居前方的小巷缓缓的行进,任凭手指在那有些光滑,有些凹突的墙砖上轻轻划过。我闻着手指上斑斑点点的,绿绿的,带有苔藓味道的灰尘,瞬间不能自己,眼泪啪啦啪啦的滴落在小巷的青石板上。
  我再回过头来,依然是默默的行走着。走着走着,不由得就停住了脚步。我担心着这一离去,会不会就因此而淡忘这几个小时的回忆。我悠悠地坐在故居门外的木椅上,看着过往的游客从故居走出来,或者是走进故居的小院里,脑海里却满是关于先生故居的雕花木床,笔墨纸砚。
  小巷的行人依然不断,没有人会注意,此刻有一个外乡人,就在离她故乡9个小时的路程,69元钱的距离,在她从《边城》中知道的凤凰古城,享受着四月清明的太阳。
  不远处,有几个先生故居的邻居,也是坐在那种窄窄的,依稀可见当初涂抹着诸红油漆的长板凳上聊天。其中有一位,聚精会神地剪着脚指甲,仿佛人世间的一切,都沉醉在小小的指甲剪里。
  我默默的回忆着20分钟前在故居的一切,也许是上天也不愿意让我惊动先生的灵魂,就在我即将参观先生的故居时,相机显示电源不足,而我显然是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
  沈先生的故居并不大,是那种带有小天井,左右配以雕花窗阁的厢房,也是典型的湘西晚清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古香古色。
  故居已有近140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留着文化人的闲淡。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仿佛是在昭示着主人过眼云烟的繁华荣耀。
  故居的摆放物大约是分两类,一类是先生离家前保留的物品,一类是在先生过世后从北京运回的部分物品。
  在先生出生的那张雕花的木床上,长长窄窄的枕头,落满了岁月的蒙尘。木床前的踏板上,摆放着先生曾经穿过的布鞋,似乎在等待着先生再次的归来。
  故居墙壁的镜框中,悬挂着先生和夫人张兆和、四妹张充和的作品或者是书信手迹。略为让我遗憾的是,故居中没有一点曾经为先生和夫人的婚姻穿针引线的二姐张允和的信息。
  被誉为世纪才女的张允和,八十多岁时走在街上,竟然还有着极高的回头率。正是这个慧眼识珠的张允和,得知父母应允了沈从文和其妹张兆和的婚事,发了一封电报给沈从文。电报上只有一个字“允”字。沈从文从电报中读出了独特的含义,意为婚事已允,发报人是允和。因此,这封空前绝后的一字电报,本就是一段佳话的佳话。
  在先生那张空空荡荡的书架前,我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木板,蒙胧中看到了先生就站在书架前,翻阅着,或者是抽出一本,再放到书架旁的书桌上。
  先生的书桌大而宽,看起来就像是八仙桌。书桌上随意摆放着的书籍笔墨,仿佛是在告诉我,先生不过是写作累了,随便就到院子里走走就会回来的。
  临走,我记起了这一天是清明节,我在头上戴着的鲜花环中取下一小朵黄花,悄悄地放在书桌不起眼的角落。
  更有一巧,清明当晚,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因庆祝中国话剧的百年诞辰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当我看到曹禺、老舍、田汉、焦菊隐、郭沫若等十位逝去的话剧大师的《背影》时,我就知道,也许历史会有惊人的相似,而大师是无法复制的。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