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寒鸦-个人文章】
看客现象的反思
□ 寒鸦
2007-04-14 19:13
收藏:1
回复:20
点击:5950
前段时间“有幸”在报上阅览一部国产新闻大片《看客百态》。说是北方某市某日出现一道“奇观”,千人空巷集在一起,仰身长望一女子轻生的场景。其实剧情非常之简单老套,一位50余岁妇女因自身身体不好,加上家境极度贫困,无力承担儿女的读书费用,且已经是借债无门了,一时想不开,爬上20多米高的烂尾楼欲一死了之,如此才引来两千余人围观达两小时之久,一度造成城市交通堵塞。
热闹场面自然非同一般,有骑自行车驻足者,有开小轿车停留者,甚至有小贩高声叫嚷道:“哥们,看得清楚不?要望远镜不?”。指挥营救的武警战士一面对轻生者做思想工作,一面请求看客们及时离开,不要再刺激妇女的情绪,也便于疏导交通,可依然人山人海无济于事。事后记者给这些参与的观众演员评分,最佳女配角授予一忍饥挨饿女子,她语出惊人:“都等上一个小时了,万一不在时,她跳下来没看见怎办?”最佳男配角授予一中年男人,百米冲刺来回于家和现场,搬条凳子坚守阵地,不到最后一刻不下“火线”。
“遗憾”的是剧情结尾不太理想,轻生者被武警战士救下,看客们只能神情凄然着窃语离去。也难怪他们不高兴,如此辛苦站了大半天,伸长脖子像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一群待宰的鸭子一般,静观事态的发展而最终没有等到高潮出现的那一幕,他们岂能不怅然若失呢?人性中的陋习竟然演绎到如此荒谬的地步,真是悲哀!
国人喜欢看流血凑热闹,平日里街道上要是有打架斗殴,有交通事故发生,从来就不用担心缺少观众,有的甚至是绕道驱车赶来,就为能先睹为快。你可以不满一些围观者平日里行动上的懒懒散散,工作上的拖泥带水,但你要是见识了他们以百米长跑的态势赶往现场,然后又是一幅超然事外的神情安闲静处,你才知道“动如狡兔,静如处子”一词是怎么来的。
比较现代看客们面对他人的苦难,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态超然事外,古代的一些士大夫则“逊色”多了。东汉末年,党锢祸起,张俭亡命流离逃亡,无论投向什么人,大家一听说是他,没有一个人作袖手旁观,倾其自身能力而助他。范滂因受牵连,甘愿衙门自首为张俭减轻罪行。县官郭揖解官卸印,只因不受理此案。年仅十六岁的孔融,自行做主收留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孔褒孔融兄弟争相揽罪受罚。官吏难以决断,请教其母,孔母则说:“我是家长,当由我担罪”。一门争死,比较起现代人的明智,看似何其之迂腐也?
我们提倡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这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人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一个人修养和言行的好坏,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关联。人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完善自己,再波及到周围的人群,“真善美”的社会文明才可以到达高度的和谐统一。反之亦然。佛本生里面有这样一个劝化人的故事:波罗奈国有一只叫女颜的国象,她以性情温和、善良而受到国人的爱护。但有几次听一群强盗残忍、凶暴、冷酷的谈话内容以后,女颜象也变得残忍、凶暴而冷酷无情,居然用鼻子把象夫摔死,且见人就发怒。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有落难的时候,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对别人做些好事,这不完全属于道德范畴,应该看成是人生存于世的社会责任。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别人的急难却不能触动于他,让他从死一般的无动于衷中挣脱出来,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推崇的。虽然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孔融一家三口,面对张俭的投靠,敢于挺身而出一门争死,但我们也不至于像围观的看客,面对别人为难之时,居然如此冷眼相看,甚至是幸灾乐祸。
我想试问那些看客们,是否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会有良心上的自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经常抱怨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又为别人做过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