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七槐子-个人文章】
扬子江心水
□ 七槐子
2007-05-05 07:41
收藏:0
回复:2
点击:809
小时候,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些杂句,无心记诵却没齿不忘了。比如,“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很俗气的诗句,至今不晓得哪里来的。还有这么两句五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出处后来也没找见,“蒙山”据说在四川雅安附近,相传西汉吴理真在山中植茶凿井,种出了“天下第一茶”——唐代成为供茶。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人添枝加叶,说贡茶一到,皇帝便派人去扬子江,午夜用锡壶沉入江心取水,快马送回京城,沏蒙顶仙茶享用。还说茶仙吴理真娶了鱼女,后来此女被河神召回水晶宫,茶仙则抑郁投井自尽。那口井称甘露井,井水深不盈尺,旱不涸而雨不溢也。另一个版本则剔除了悲剧因素,说吴理真每天从甘露井汲水浇灌茶林,感动了羌江龙神的女儿玉女。玉女由此井出来和茶仙结为连理,把白纱巾抛向空中化作云雾,蒙山从此烟雨蒙蒙、云缠雾绕。她跟着夫君种茶,被奉为“蒙山茶仙姑”。
对茶与煮茶的水同等重视,这乃是古代茶家的经验。唐代陆羽的《茶经》给水定了调子:“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温流者上。”由此,我疑心说唐代皇帝命人用锡壶沉入江心取水冲茶,这是对“扬子江心水”的误解。放着上等的山泉水不用,偏要跑去汲什么“江心水”,有毛病不是?一查资料,果然如此,暂录一则网文(作者不详):
镇江中泠泉又名南零水,早在唐代就已天下闻名。刘伯刍把它推举为全国宜于煎茶的七大水品之首。中泠泉原位于镇江金山之西的长江江中盘涡险处,汲取极难。“铜瓶愁汲中濡水(即南零水),不见茶山九十翁。”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描述。文天祥也有诗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如今,因江滩扩大,中泠泉已与陆地相连,仅是一个景观罢了。我国泉水(即“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百余处多。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和济南趵突泉,号称中国五大名泉。
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连带着也该有名茶匹配了。朱光潜先生30年代写过一篇谈论文学欣赏问题的小文章,不大认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圣人之说,认为鉴赏作品还是先要“知之”,“知之”了才能“好之”和“乐之”。他举出例证,即如何品味苏东坡赞美无锡惠山泉的茶诗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若不明白“小团”的含义,意思全然混沌了,还能读出什么美感呢?原来这说的是茶,称“小龙团”,属于上品,似乎也是供茶。月光下品着惠山泉泡开的小龙团茶,眺望太湖风波和惠山翠色,耳边又有泉声泠然洗心,那样的意境可有多美,简直让人不知今夕何夕也。
有一次无锡惠山雅饮的实况,给明代大画家文徵明描绘下来了,题为《惠山茶会图》。他49岁那年,与友人春游惠山,在苍峰脚下松林掩映着的草亭子里,发现一口古井。也不知道是从第二泉里汲的水,还是从这口井里汲的水,由一个小童子在亭子外边木几旁煮水烹茶,诸位文人雅士则或围井而坐,或散步林间,或观看童子煮茶,神态悠然闲适也。——这一刻的情形和心态,让文徵明画入图卷。此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等到明年秋天那儿晾画儿的时候,但愿能亲眼见到。以前绘画馆晾画儿时,看过一些,可文徵明这幅《惠山茶会图》没有印象了。
说到与茶有关系的古画,我从CCTV网站的“感悟茶文化”栏目里看到了30幅原画照片,从唐代排到清代。但里面有问题,比如文徵明这幅,原作应该是纵21.9公分,横67公分,但照片只截取到画面左边长约30余公分处,画面右边的山石、松林和3个冶游者给裁剪掉了。其说明文字照录:“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文字与画面根本对应不上。其他一些网站转载时以讹传讹,令人啼笑皆非。其中“清明时节”一说是不是准确,也需要再订正一下。
若认定“扬子江心水”说的是镇江中泠泉,那么从这个天下第一泉说到第二泉无锡惠山,再到第三泉苏州观音、第四泉杭州虎跑、第五泉济南趵突,乃至更多称雄称雅于一方湖山乡土的名泉好水,以及连带着的名茶上品,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也,这几乎是说不尽的一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