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一池秋梦-个人文章

美丽访谈录

一池秋梦
2007-05-22 00:22   收藏:0 回复:9 点击:7589

    近日,在与林友-失去的美丽交谈中,得知她是一位定居国外的中国女孩子,我感觉到她那清秀自然的文字之中总会悄悄的流露出点点滴滴的思乡之情,她还总是提到:“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因此我就和美丽商量着,把她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林友们谈一谈,为我们丰富多采的文字餐桌上添一道异国情调的美味佳肴。
  
  美丽,是否可以说一下你是什么时间去的国外,我们很想知道你所居住的国家和城市是什么样的?
  
  我1999年来的这里。那时候,我17岁。
  刚到的时候,是陪我爸住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很偏僻的小农场。四面都看的到山,山上四季都积着雪,山脚下就是一条蛮大的河,叫飞沙河。那个城市叫Agassiz,就在飞沙河谷里,很小,住了几千人。
  这里过去是一个火车站中转站,慢慢的集聚了些人,然后就形成了一个小城。大部分居民都是白人,祖祖辈辈住在那里的,还有一些退休的老人喜欢清静的。城里还有不少当年修铁路的劳工的后裔。所以我当时上学的班上,有几个亚洲脸孔。不过他们早就不会讲中文了。
  我记得99年那时候,Agassiz似乎只有2,3个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一个公立的中学,两个小学,还有一个教立的直升式学校。我很喜欢那个城市。因为同学基本上都是住在农场里的。每个农场的房子都离很远,中间有大片的草地或者玉米。 以种草,养牛,种玉米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不过我爸爸他们是种蘑菇啦,邻居也有养鸡的,养鹰的,种豆苗的。Agassiz靠近一个土著人的集聚地,叫Seabird Island,海鸟岛。那里很多很多印第安人,他们种草,养绵羊,季节性的在山上打猎,或者在飞沙河捕捉三文鱼。
   2000年,因为我觉得那里太闭塞了,就自己搬到了一个叫Richmond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中国人。因为靠近温哥华机场,好多飞来飞去的“太空人”就很喜欢在附近买房子,这个城市也就越来越大了。这个城市建在飞沙河口的一个冲击出来的一些小岛上。土壤就是黑沙子。挖地3,4米就是水。在一块政府留下的自然保护地,你就会发现,每一步走下去,都像踩在厚地毯上,软绵绵的,还有水渗出来。richmond也是一个买东西吃东西的好地方。中国人的超市,卖衣服的广场,和中国食品就超级多。中国人也把按摩,KTV,茶坊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机会带到了这里。基本上以我妈妈的话说,去银行,买菜,下馆子,不需要会说英文,而且吃的用的和国内是一模一样了。从白家酸辣粉丝,金麦郎,到山楂片,鱿鱼干,想什么有什么。只不过煎饼果子,油条,豆腐脑什么的,虽然有,不过都进了餐厅,让人觉得氛围不太对。
  
   2003年底,我就搬去温哥华西区和我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一起住了。住过地下室,车库,后来2005年搬到了学校宿舍。温西呢,是白人比较多的地方了。当然,比较好的高中附近,中国人,亚洲人,还是很多的。
   温哥华的名字当然就来自当年登陆的一个船长,George Vancouver,乔治.温哥华的姓了。它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是加拿大第3大城市。超过1半以上的人口第一语言(母语)不是英文或者法语。现在温哥华大概有60万人。大温地区(包括Richmond, burnaby,西温,北温等n个小周边城市),有大概200多万人。
   温哥华依山傍海,有不少自然公园,森林公园,爬山甬路。飞沙河冲击下,也有很多小岛,河滩,海滩。冬天很多人慕名来滑雪。夏天,有很多人来看花看草,看海滩。当然这里也是很好的购物地方。不同的种族聚集,也让人一次买够各种种族的好东西。
   温哥华有很深厚的土著历史,大概4~9千年差不多。学校也专门有印第安人的博物馆等。采伐业,农业,开矿业,渔业,都是温哥华很重要的行业,从千年前应该就开始了。当年的太平洋铁路,和淘金热,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景点,吸引很多游客。一年中很多民族的节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游行,聚会,夜市,嘉年华。风格各异的演出,电影展。
   基本上3个城市的天气都差不多。
  对于位于北纬49度的地区来说,这里冬天不是很冷,最冷不过零下5度左右.夏天不是很热,最热不过32度,通常夏天在25~30度左右。
  Agassiz靠山,所以冬天雪会多些。Richmond靠水,秋天清晨会多雾。温西靠水又靠山,雨水就多些。
  温哥华的晴天,要么万里无云,天高高的,很蓝。要么有薄薄的白云,因为高空风大,所以通常呈现撕开的棉絮的感觉。秋冬的雨季,天天下雨,让人心烦。夏天太阳太大,除了房子的背阴,几乎所有草地都是枯黄的。
  
   美丽,听了你对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的介绍,内心之中对你们那里的自然状况有了一个草图,很美的地方居住着多种族的人们,那么我很想知道你们那里的教育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我来这里是上11年级,也就是高二。基本上学习是轻松的,作业是不多的,日子是清闲的,课外活动是自选的。
   这里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1到12年级都是国家出钱,所以不需要交任何学费,杂费。除非是学校组织春游啊,看球赛啊,这类还是要自己出钱。学生用的课本,都是学校提供的。高年级的,还会提供画图的计算器之类的。学校图书馆的彩色纸啊,胶水,剪刀等,都是随便用的。食品课的食材,器具,也都是学校提供。基本上,学生上学,穿好自己的衣服,带好自己的书包铅笔盒,也不用带其他东西。
   1~6年级的小孩,基本上上学就是在玩耍。培养孩子的思维,思考,独立,团体精神等。7年级结束是小学毕业,有一些简单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测验。比起国内的考初中,算是简单到没法说。
   8,9,10年级,相当于是国内初中了。相对来说,念的书也就多些。科目有些是必修的,有些可以选择。我记得我做过一个9年级的印度小孩子的家教。教她数学,是要从九九乘法表开始。。。因为他们用计算器太多,所以很多孩子都不太会掰着手指头算数学。8,9,10年级都有些能力测验,不过这些测验,用在研究部门观察学生的素质比较多,很少会用来评定一个学生,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区的好坏。
   11,12年级,大部分科目都是选修,只要选够学分,就可以高中毕业了。很多朋友就选些美术阿,手工阿,食品阿,缝纫阿,汽车修理之类的课,也能毕业。但因为12年级毕业会有一个省考,考数理化,生物,英文,中文,法文等。这些成绩是上大学报学校必备,所以很多立志于考大学的学生,就会利用11,12年级来选学省考科目。而校外,关于提高省考成绩的补习班,也就很多了。大部分补习班都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开的。亚洲人对自己孩子能否上一个好大学,还是依然很关注。从他们选择居住地,也要选到好学校,升学率高的学校附近,也能看出来。
   残疾的小朋友,或者智商不够的小朋友,也是和大家一起上学的。学校里会有专门的老师,全天候为有需要的特殊小朋友特殊照顾。
   由于第一语言非英文的移民越来越多,学校也开设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ESL的课程,给英文程度不够好的孩子,专门教学。由于12年级ESL程度不够的学生,不能拿12年级英文和参加英文省考,这样会影响到升考大学。专门辅导学生ESL的补习班,也是相当的多。
   由于这里大家都是移民,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是各有不同。这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加拿大的一大怪,谁看谁都像老外”。也是因为这些移民的文化素质,学历相对较高,他们对自己后代的期望,也就会高些。而本地住了很多代的那些老移民的后代,也因为身边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也开始偏重多念些书。
   其实这里有很多的工作机会,都不需要高学历,但是需要专门的技术。例如水电工,砖瓦匠,木工等工种,工资也是很高的,并不比工程师,医生护士的差。所以并不是必须要上大学才能找到高薪工作。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后,去念一个执照,或者念一个证书,就出去工作啦。就算没有证书,去马路上举牌子或者洗刷大楼墙壁之类的工作,小时工资也是非常高的。既然念不念书,都可以生活的非常舒适。这也就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升学压力。而家长,最底线只要孩子有稳定的工作,也就放心了。
  
   总之,学校里教的知识,并不算很多,不算很精尖。反而是教会学生团队精神,等精神方面的东西比较注重。科目也很广泛,从吃穿,美术音乐,到戏剧,技工,电脑,数理化,各种语言,体育等想的到的都有。培养孩子的兴趣,似乎比成为一个科学家的远大的目标,更重要。学校的社团也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去加入一些。不单单是球类啊,音乐啊,学术社,兴趣类这种,还有专门帮孤儿老人的,做慈善的,或者文化类的社团。只要能凑够几个人,想一个名头,都可以申请一个社团。
  
  我想知道你们那里的社会福利如何?比如医疗、保险、养老等。
  
   这里税很高,每个月工资都有很大一部分拿不到手。而且买东西,还要当场交13%的税。
   税高,自然福利也好。医疗保险一个月交几个小钱,基本上看病是不花钱的,除了眼科,口腔科,这类比较特殊的。买药是很贵的,因为药剂师的小时工资很高,每次配药还得把那分子工钱算出来。
   保险,除了每月工资里扣除的工伤保险,基本都是自己买的。学生,或者在比较大的公司工作的人,也可以买补充医疗保险,就是包括报销一部分看眼科,口腔科,药费的钱。
   工作的工资里,有一部分会被扣除,是失业保险。就是如果你失业了,在找到下一个工作以前,可以和政府申请每个月等同于之前工资某百分比的失业补助金。这笔钱,取决于之前工作的长短,工资的多少,和失业保险交了多少。
   养老金,通常需要在工作期间购买养老保险。在这里住够10年以上的老人也可以从政府领取养老金。这笔钱的数目,也取决于之前工作收入多少,交了多少税,买了多少养老保险。
   加拿大的好福利,也包含很多其他部分。
   例如1~12年级,公立学校上学不用钱。18岁以前的小孩子每个月的牛奶金。流民的收留中心。毒品注射屋。等
   福利太多,暂时想不出写什么。。。呵呵
  
  
   那里的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大吗?人们的心态如何?
   
   这里的人生活的步调比较慢吧。虽然刚来的移民,很多都在打着几分工,为赚钱而辛苦。但是比起国内呢,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啦,工资也是比较高的,有付出有收获。因为最低工资都是政府规定的,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恶性竞争。从自然环境,到生活步调来看呢,几个城市都差不多。但做为一个中国人呢,住在Agassiz,过于偏僻了。来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来自中国的大城市,在那种地方,连买生活必需品都不那么方便。而且中国人太少了,中国人常用的东西也不容易买。Vancouver西区,房价比较高,但是社区比较安静。应该只适合有钱的中国人居住。Richmond呢,房价便宜,买东西方便,对英文要求不大,是比较适合刚到的新移民,或者经济能力不是很好的家庭。
   住在洋人比较多的地方的中国人,有些很容易融入社区,比如去教堂啊,去社区聚会啊。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国人,就是关起门来生活,忙自己的。主要取决于是从事什么行业。住在中国人聚集地方的中国人,就是和国内差不多了。
   由于很多人在国内时候的工作生活水平较高,来到这里找不到对口工作后,开始打工,刷碗,卖菜,比国内要辛苦,所以这时候很多人的心里压力还是很大的。
  
  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他们是怎么做的?街头上也有不文明行为吗?
  
  乱扔垃圾,吐痰的,随地便溺的,还是有的,不过人少嘛,而且几率也似乎不那么多。
   街道的后巷都是巨大的垃圾箱(就是电影里,成龙经常从阳台上跳下来,做踏板的那种),还是有很多脏东西,吸毒的人啊,无家可归的人,也喜欢在后巷。
   不过因为这里每天早上都有垃圾车收垃圾,所以一直处在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 。
   商业街和公寓等都有管理公司,收取管理费后会对房子外观定期清洗。不过个人住的房子,就是所谓的别墅,很多就缺少管理,很脏。
   一年有3,4次街道清理,工人拿着高压水枪冲地板。我从来没看见像国内那种凌晨出来扫马路的清洁工,这里雨水很多,也起到了一定的清理作用。
  
   夏天,会有工人修剪树木,割草。每个季节的花,也有市政府专门更换浇水。
   基本上,清洁,园丁,都是有专门的公司。接受公司,个人,政府的雇佣。工资相当的高。
   排队,在买东西的地方比较自觉。车站就不太行,人们还是会挤。有个很大的原因,人少,所以不会有国内那么壮观的场面。基本上都是在可控制范围,不会打架什么的。插队的人也是有的,不过通常有人过去拍一下,解释,基本上都会自觉。
   在公车上,靠近司机两边是老弱病残孕,如果有老人,坐轮椅的或者推小孩的,大家都会让开。不过如果人很多,那个老人也不算太老,还是会有不让座的情况。
  
  那么加拿大人的家庭婚姻观念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会和老人一起居住吗?
  
  儿女和老人一起住的很少。这里很多老人院。政府也会健老人公寓。65岁以上的人去买,会比市场价便宜很多。我的白人朋友里,还是有不少一部分和家长住,小部分还会付房租。通常过了30岁,就很少有和家长住的了。主要看年轻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在什么地方工作,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互动,完全看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种族的人,家庭观念还是差异很多。通常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度人,中东人的家庭观念很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也容易聚堆。
   婚姻和家庭,也是要看人种。基本上,同居非常普遍,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结婚。政府也视同居一年以上和结婚是一样的。填表格时候,上边也是有单身,已婚,离婚,同居等。结婚年龄,差异很大了。因为很多人靠结婚,或者同居办移民,加上大比率的同居,我觉得这也让结婚率,离婚率里面有很多水分,所以不太好讲。人们的想法大体就是,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来这里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后代,也因为脱离了国内的约束,加上寂寞,同居结婚的也很多。而且年龄比在国内偏早。像我,21岁开始同居生活,23岁结婚的,我干妹妹,18岁结婚的。
  
  
  现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暴,房子问题似乎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点,昂贵的房价也因此成为人们的心头大事,你们那里的房子贵吗?
  
  
  我们都不是有房子才结婚的。谁也不知道下个月会去哪里上班生活,那么早买房子基本上没用。这里房屋贷款很容易,也没有像国内那么贵,大家也没有必须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结婚时候有房子,除非家里有钱烧包或者事业有成年岁大了。当然,这也要看文化背景。这里的香港人还是很愿意买房子给孩子结婚的。这里的大陆人,分两种,有钱的,没钱的。有钱的,买不买房子就看人家喜欢不。没钱的父母,可能自己的房子贷款也没有缴清呢。租房子是很方便的,加上大部分管理都不错,租金合理。学校的学生公寓,也是有很多独门独户,或者1,2个卧室的家庭公寓。所以房子根本不算是结婚的一个必须条件。
  
  通过和美丽的一席谈话,我们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教育、社会福利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更期望我们的国家也能拥有更多适合人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