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秋眸如月-个人文章

行走的色彩 (上)

秋眸如月
2007-06-05 13:58   收藏:1 回复:17 点击:828

    以一种逃离的心态去了桂林,所以对颠簸在火车上的二十柒个小时并没有感到太多的遗憾。
  
  (一) 桂林市 夜
  
  到桂林已经是夜间十一点,一下车,潮湿腥热的空气迎面扑来。
  夜间的桂林灯火依旧通明,只是整个城市的建筑异常低矮;街道里有很多来往穿梭的摩托车;偶尔有夜行的人,拖拉着个拖鞋不紧不慢的从大街上走;还有拎着包站在宾馆门口等出租车的美艳女郎……
  
  从来没有想过桂林是这个样子,它似乎太过平凡太过素净,没有想象里的那种华丽或者柔媚到让我惊艳。或许它并不符合我的想象,所以我是带着失望进入了梦乡的。
  
  (二)漓江 雨
  第一天的行程安排的甚是紧凑,早晨六点起床,奔赴漓江码头。
  码头上人群拥动,蓝眼睛和黑眼睛的人都攒足了劲头使劲往前挤,心里有点恹恹的!等上了船站在甲板上,徐徐的风吹起湿粘在身上的衣衫心才安定了下来。
  
  游船开的比较缓慢,一路上细雨微微。漓江两岸的山脉或独独一峰或叠叠相连,苍翠欲滴。岸边的凤尾竹,一簇一簇的在微风里轻轻的摇摆着,如同轻轻起舞的凤,优雅安宁。
  
  曾经怀疑过文人墨客对漓江“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感叹,此刻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
  遥遥的看到象鼻山,在细雨里如同一头雄壮的象,从容的低头前行。还有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在细雨里如同水墨画般,一卷一卷的在自己眼前展开。
  
  影响最深的要算九马画山和青峰倒影两处。
  
  九马画山,顾名思义,从远处看,山的一整面像是巨副的九马图,或立或卧,或昂首嘶鸣,或扬蹄奋飞,回首云天,或悠然觅食……宋代诗人邹浩云“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 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我看到的九马画山,是朦胧在细雨中的,有些云遮雾绕的神秘。苍翠的山峰,深浅不同的绿还有裸露在外的巨石,遥遥的看去,真的是惟妙惟肖的骏马。人常说,看景原本就是“三分像七分想”,只是我看到的,并没有九匹马那么多,只看到了五匹!
  
  关于九马画山,还有一个典故的,有民谣流传:“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状元郎。”据说1960年周总理与陈毅游漓江时,面对画山揣摩了许久,周总理看出九匹,而陈毅总理只看出了八匹。如此看来,我看到的马匹还不算太少,最少也应该混个九品芝麻管当当的吧。
  
  船行驶到青峰倒影的景点时,雨停了。只是由于当时行船太多,我只看到了延绵叠嶂的青峰并没有看到倒影,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秀丽。用秀丽来形容山峰似乎多少有些勉强,只是这里的山峰的确有这样的特质。它高而不峻,独峰而立,层叠延绵,处处被深浅不一的绿色覆盖。雨过天晴的时候,有薄雾轻笼,如同头戴面纱的女子婀娜羞涩。两岸翠竹成林,奇石林立,江上有鱼翁头戴斗笠吆赶着一群鸬鹚下水……
  
  据说我们二十元人民币上的图就是这里的青峰倒影,可见并不是我一人如此陶醉于此了!
  
  (三)洋人街
  
  船行到阳朔码头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我坐在大巴上有些昏昏欲睡了,便合了眼缩在座位里假寐。
  
  坐在旁边的导游突然用胳膊肘子轻轻的碰了碰我,说“这里就是阳朔很有名的洋人街,也叫西街。这里好多老阿婆能和外国游客用英语对话讨价还价呢!”我睁开眼,准备认真的看看时,车子已经驶出了街道,只看到了一个很大的肯德基的招牌。
  
  因为离吃饭的时间还早,导游将我们安排在离洋人街最近的君豪酒店,好让大家出去在洋人街上逛逛,感受下那里的奇特的氛围。
  
  洋人街上,最多的就是工艺品店、酒吧还有各种有名的地方小吃店。从这条街上走过的白种人和黑种人并不比我们少,他们或是三个两个说笑的站在街角吃东北煎饼,或是叽里咕噜的和提篮买银饰的老阿婆讨价还价……
  最让人注目的是一家做个性T恤的店子,在那里为大家画个性图案的应该是个意大利的男孩子吧,湛蓝的眼睛注视着一个一个顾客微笑着听他们描述着自己想要的图案,听完后会拿下嘴巴里咬着的画笔,用有些蹩脚的中文说“您请稍等。”然后转身在画纸上认真的勾画起来。店子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其中整个一面墙上都是几米漫画里的图案,橙黄的底色,发枯的落叶,还有在风里翻飞的围巾,是我很喜欢的《向左走向右走》的图案。问了价格,付了帐提着那件T恤站在街头傻傻的笑。
  
  同行的朋友说我太小孩子气,说这样的T恤根本就没有机会穿的,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家民族服饰店,对着一件粗布的暗红格子的裹裙微笑起来。一直很喜欢粗布的衣裳一种大大咧咧的样子,没有刻意的柔软,和华贵的不可一事的样子,却有着不经意的暖。
  看店的女子大概是个少数,皮肤黝黑不是很漂亮然而穿戴的却很有些味道,粗布的橙黄格子吊带,底下是一件嫩绿的纱质长裙,脚上穿着双绿色绣黄色雏菊的鞋子,脖子上戴着巴掌大的银质长寿锁,腕上的银镯上有许多小小的铃铛,轻轻一动都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叮当”的响声。看到我时只是淡淡的一笑,并不忙着招呼,依旧底头摆弄着她手里的东西。我挑中了两条裙子,暗红的格子裹裙和草绿的吊带长裙,女孩帮我打了包,要了一个低的让我吃惊的价格,出来的时候还送了我一条会“叮当”响的金属链子。我很开心的跑出店子戴上那串会响的链子,没有来由的突然对这个女子好奇起来……
  
  或许是真的有点洁僻,所以不能适应桂林的啤酒鱼不刮鱼鳞,不喜欢把小小的鱼整个炸的焦黄,连肚子里的东西都清晰可见……是真的不喜欢桂林的食物,所以几乎是从一开始就饿起肚子了。
  看到洋人街上的“KFC”几乎兴奋的要跳起来。跑过去挤在人群里排队,队伍似乎有些太长,有人排的有些无望了便摇着头遗憾的走开了,还有人伸长了脖子张望。我也属于那种没有耐心的人,排队超过十五分钟发现自己依旧没有挪动半步的时候,丧气的离开了。转移阵地到东北煎饼的小摊前厚着脸皮去插队,结果快到我的时候,买煎饼的老板娘尖着嗓子宣布,今天的煎饼买完了,想吃的客人明天在来吧!!
  
  正漫无目的的走时接到了“队长”的电话,说帮我们买好了《印象 刘三姐》的演出票……
  
  (四) 印象刘三姐
  
  水面有数多条鱼船上,灯悄悄的亮起,头戴斗笠的鱼翁不断的将鱼网撒向水面,那么一排一排的纱白,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甚是壮观。灯塔上昏黄的灯光将远处的山峰一座一座拉近了距离,那暗处的阴影衬托出水面上的一片渔光,安宁平和的音乐响着,刘三姐的歌声,悠扬辽远。
  
  慢慢的悄悄的打在鱼船上的灯暗了,灭了。岸上一片银光,一群身着各种民族服装的小女孩,晃动着腕上的铃铛大声的唱着歌,拉着手跳着舞,奔跑着。她们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歌唱着,我们听不大懂,只是那种欢快的旋律让人为之动容。
  
  音乐突然的消失了,整个水面安静并且黑暗。有轻轻的音乐,一下紧是一下的如同滚雷样急迫的高昂起来,黑暗的水面上有红色的波涛滚动着随着音乐的旋律一泼未落一泼又起。坐在观众席里的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惊讶兴奋,然后是久久不息的掌声。
  波涛在音乐平缓的时候,慢慢的消退,灯光将远远划来的鱼船照的豁亮,远处的山,和水面上的红色波浪都成了背景,那船缓缓的划着,刘三姐唱着歌舞着,如同从画中走来……
  
  那船就在岸上火把亮起的时候慢慢的侵入了夜色里消失了。岸上有壮族的女子欢快的铃声,还有壮族阿哥兴奋的奔跑。
  他们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舞,对着歌,嘹亮的歌声划过夜空,久久的回荡着。
  哪个留在夜色里一直唱歌的壮族男子,一定就是传说中刘三姐中意的阿哥了吧,他洪亮的歌声,合着刘三姐从远处传来的轻快的歌唱,让人想到天籁两个字,让人怀想一种美好。
  
  似乎一下沉浸在这样的景致这样的音乐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了。
  
  远处的火把迅速的熄灭了,水面上的船只也消退了。夜一下安静了下来,让人无端的紧张起来。突然灯光亮起,水面的中心有弯金色的月亮。美丽的刘三姐披着纱在月亮上,似挣扎般舞着,曼妙的胴体在夜色里,在苍穹下变的神秘圣洁。水面上一条一条的竹筏铺起了长长的路,美丽的壮族姑娘,穿着银色的衣裳在夜色里歌唱,歌声幽幽,有些悲凉。刘三姐就在那幽幽的歌声里,在苍穹下在月亮上奔跑……
  
  突然一切都安静了,灯光将夜照的如同白昼一般。岸上有戴着草帽的老农牵着水牛缓慢的悠闲的走,骑着水牛的孩童唱着山歌,岸上有取水的壮族姑娘,远些似乎有人在插秧,水面上有渔民撒网打鱼,旁边银色的凤尾竹,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深的浅的如同水墨画般。还有“丁冬”的岩水,和鱼船上老鱼翁“噗噜噜”赶着鸬鹚下水……
  哦,那种惬意,那份宁静,还有那份震撼。
  
  突然欢快的音乐响起,一群壮族姑娘簇拥着三姐,另一群壮族男子簇拥着三姐中意的阿哥,一句句的对着山歌一点点的靠近。
  
  表演结束了,而我却久久的沉浸在,自然和人类智慧相溶的惊叹中。那红色的波涛,银色的凤尾竹,金色的月牙倒影在水面上,还有三姐曼妙的舞姿,壮族姑娘悠远嘹亮的山歌还有很多,很多让我惊艳,让我震奋!!
  
  (五) 瑶族风情
  
  车开到龙胜的时候天有些阴似乎有下雨的可能,为了躲开这场雨大家建议先吃点东西在去观看龙胜梯田。导游说,在这里只能去瑶族餐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这里稍稍逗留下感受下瑶族风情呢。反正车开到山腰红瑶(瑶族分两种,红瑶是其中一种)聚集的地方要换坐当地指定的大巴上去,原因是山路难走怕出事故,但大部分原因应该是提高本地人的收入吧,不过这条理由也只是我自己揣测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证据。
  
  听说要到瑶族民宅体验瑶族风情,我很兴奋毕竟这个民族,我只在地理书上看到过。
  
  这里的餐馆是木头的几乎没有经过什么粉饰,走进去还有浓重的木头的味道。脚落在地上发出“咚咚”的轻响,从敞开的窗户望出去,餐馆下是条清澈的大河能听见“哗哗”的流水的声音。
  
  据说这里居住着六十八户人,所以看着来往穿梭在人群里身着瑶族服装的女子就那么几个,她们时而为客人端茶递水,时而唱着敬酒歌请客人喝酒(当然听了敬酒歌喝了酒的都会意思下,向她的盘子里放一些零钞)。一会她们又挎个篮子在游客中间兜售起一些小饰品来。
  
  这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意的就是瑶族女人的长发,还有她们从这边可以往见那边的耳洞。瑶族女子很小就开始留发,一直到十八岁成人的时候才能剪一次,剪掉的头发也会整整齐齐的梳理起来,编进发髻里。还有平时梳理头发的时候掉下来的她们也会一一捡起来理顺,编进发髻里。因此她们那盘大的如同帽子的发髻里藏着三股头发的。她们的头发都很长,有的还能拖在地上,据说这里最长的头发是有威尼斯记录的。
  
  瑶族女人的盘发是很有一些讲究的,未出嫁的少女将头发盘起来后要用一方块黑色的手帕盖起来,只有等到结婚的哪天给心爱的阿哥看过后才能漏出来;已嫁人但没有孩子的女人要把头发平平的盘在头上,漏出光光的额头来;已为人母的女人盘头的时候,会在额头前面打个尖尖的发髻。
  
  瑶族女人认为,耳洞象征着家庭幸福和睦,所以瑶族女孩子很小就开始带耳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戴的耳环会越大越重,有的甚至会拉穿耳坠。四十岁以上的瑶族女人,耳洞一般都很大,她们戴着筷子那么粗的银质耳环,将耳坠扯的长长的,有些恐怖。
  
  吃完饭看了她们的歌舞表演,不过少数民族的人似乎天生就有一副好喉咙,声音高的似乎不止八度。不过还是欣赏不来她们的山歌,没有音乐随意唱起来的时候觉得有些高的刺耳。
  
  最后一道节目是,娶亲,就是游客里出来两个人假装新郎,和两个瑶族姑娘表演本地的乡俗。我们大家小闹着,有老婆的人生怕被揪起来都低着头缩在角落里,没有老婆的自然恨不得有人从后面推他一把……
  
  最后J和H半推半就的上去了,瑶族阿妹给他们穿上了新郎装,黑色的长衫,腰上系条红色绸带,头上戴个黑色红顶的帽子,简直活脱脱两个猪八戒了。
  大家拉起手来将新娘新郎圈在里面唱幸福歌(忘记了那歌叫什么名字,至少和幸福有关暂且这么叫了)。两个新郎不等唱完就急切的将新郎的盖头给掀了下来, J处于惊艳状态,笑的两只小眼睛快要找不到了。相反H却苦着个脸,那新娘不但不漂亮,而且还是盘了平平发髻的,(盘这样发髻的人代表已结婚无子),不知道谁在下面悄悄的说了句,“哎,可怜的娃。”续而大家都哈哈的笑了起来。两个新娘不约而同的唱起歌来,大家又拉起手来转圈,转一圈大家“噢——”一声向中间一靠拢,一靠拢就同见两个新郎怪叫一声,一曲跳完后才知道,那是新娘掐了新郎屁股,别想歪了那可是瑶族女子对阿哥表示喜爱的动作哦嘿嘿。那些女子跳起舞来就变的野蛮起来,健硕的屁股恨不得将我给打出哪个圈,据说那也是他们表示开心喜爱的动作哦!!新娘新郎进洞房不到五分钟,新郎就只留下了一点点盘缠就被休了出来哈哈。
  
  后来还听到了一个新奇的事情,瑶族的阿哥要是喜欢谁家的阿妹,就要半夜爬到阿妹的窗口去对歌,不过未出嫁的阿妹一般都住在阁楼上的(一楼饲养牲畜,二楼正房一般住的都是家里的老人),看来瑶族阿哥要讨个老婆还蛮辛苦,不但需要猴子一样的会爬,还要像侦探一样看好咯别爬进阿婆屋里才好(阁楼右边一般住的是阿婆咯)。最后一群光棍汉总结出一条经验,白天先看好谁家的柱子光,晚上就往谁家爬!!嘿嘿,还是做高科技的人聪明!!
  
  (六) 龙脊梯田
  
  去龙胜梯田景区的路的确有些吓人,基本上都成小S或者小Z形状盘延上去。
  
  到景区的时候,下起了雨,山上的庄稼嫩绿坡下的葱竹油亮似乎一使劲都能挤出绿的颜色来。一路上壮族特有的木制楼阁在微微细雨里层叠成深浅不一的橙黄,石径青青在雨水的冲刷下,微微透亮。身旁不时有白皮肤和黑皮肤的人说笑着走来,或上或下,只是每个人此刻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宁。路旁有支起盆火烧竹桶饭的壮族阿哥,有摆些零食饮料之类的阿婆,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画精致妆容的阿妹摆好姿势和游客合影。
  
  这里的山并不很高,一路都是卵石铺就的小路偶尔台阶,似有若无的风,还有微微的细雨,这样的天气如果不运动的话,应该有些凉的,但我还是爬的汗流浃背。
  路的两侧都是插好了秧苗的梯田,大有八九亩小则只有方寸,据说这里的梯田从就隋朝开始修整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其实这些梯田一路走过来感觉就那样没有什么,还不如那些掩隐在山腰云雾中的楼阁吸引我。
  
  爬到终点,我已经累的喘不过气来,脸上不断流淌下来的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雨水。我站在亭子里伸展开手臂,凉凉的风穿透了身体带走了心里的糟热。抬眼望去,那方圆成型的梯田似螺丝一般一圈一圈盘旋在山腰上,烟雨蒙蒙中那裸露在外的几方土地,如同星月在云雾中穿行。这就是龙胜梯田有名的“七星伴月”,真是是景三分像七分想。
  

作者签名:
海洋之所以宽广因为它汇集了大小的川流 生命之所以精彩是它囊括了深浅的缘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