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xiaosi44-个人文章

什么时候能写出好文章

xiaosi44
2003-10-25 08:45   收藏:1 回复:8 点击:5083

    喜欢看我文字的朋友,会发现它们都是在网络上写出来的。如果能再细心点,则会看到这些天写出的文章多是在每天的凌晨。有位网友提醒说,写文章最好放在深夜,那样才能静下心来整理那些纷杂的思绪,他还说在散步的时候也可能会找到感觉,所以每一次出门我都会带上笔和纸,捕捉那不期而至的灵感。其实我很少出门,如果以后真能写出点名堂,究其原因,只能是现在这一段时间我实在无事可做。下面我就谈谈打造这些文字的经历。正好也可以回复了“红袖”一位网友的约稿函。
   如果说杜拉斯喜欢重写自己已经出版过的小说,那我则总在文章中重提已经过去的往事。不知道这样做算是推销自己还是在证明着自己思维的苍白。被网友戏称为写手是在两个多月前,而自己真正开始在网络上的写作也不过开始于三、四个月前。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这是一位网友说的,也是我的感觉。以前在学校的作文,我多半都在这样的心态下完成。作文就像说话,想说的时候把它变成文字。如果你还活着,思维没有停止,在有话想说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可能就会是一篇很成功的文章。记得有一次作文,语文老师命题为《收获》。我给自己写的一篇是关于从学校回到村里收获小麦的经历,用去八张稿纸,在评语中被称为鲁迅现代版的《故乡》。然后我为同班的三个同学代笔,再写出了三篇同名的文章。一篇写摘收苹果,一篇引申为兄弟间对情感的领悟,而另一篇则是写在下沟途中的一次历险经过。那些或者是深藏于心的往事,或者是曾经让自己心动过的故事。而现在看来,当时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写四篇同名的文章,关键之处在于心态,那就是我认为写作是件很简单的事,尤其是在替别人作文时更能感觉到,因为那时你还在无形中甩去了“害怕写不好”的这个沉重包袱。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我都是没有权力议论如何创作文学的,只能谈些已经过去的感觉。如果你也在爱好文学,就该在平时收集一些资料,以备写作时可以用上。文章不在长,而在于你心中是否真的有话想说,最好在动笔以前能想好它的中心主题。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往往是一有感觉就去写,而等到结束时才想到该定一个主题,就像是看完一篇课文后要总结一下中心思想似的。《三月桃花雪》是这样写成的,在最初写时也是没想过主题。等到在“榕树下”发表了,有朋友问那个题目是什么意思,说三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说在三月,无论桃花还是雪,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其实关于“三月桃花雪”的说法却是出自一位微机老师之口,他只是顺口说出,而我当时就决心写一篇同名的文章,当时我很喜欢挑战极限,总想在偶然的题目中寻找出必然的结果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那几乎成了风格,语文老师美名其曰“娓娓而谈”。写《三月桃花雪》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中心,只是想着写点关于初恋的伤感,却因为是学生,不能提到恋爱,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文章不能算很好,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看得过去。主题有时候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但最好能在写之前就定下来。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也能在写之前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另,为一篇文章定个积极上进的主题也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也找到了,那便是珍惜已逝的年华。
   就这一段时间在网络上作文的经历来看,文章的好坏是很难评定的。多数都是兴趣来了就去写,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怎么结束。而所谓的兴趣也与文章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梦中情人》,是这样开始的:“终于又是下雨天,可以一个人静静地面对着电脑。这样的日子已经好久没有过了。却偏偏又有些累,就那样昏昏沉沉地又睡去了。”在写之前,我没有准备什么,甚至在长时间地打游戏,唯一的真实就是那一天的确下雨了,而我的真实就好像金庸小说中的历史,如一个个钉子,为的只是让别人看上去真实。就当百无聊赖时觉得应该去做点什么,就写了那篇文章。仅用去一个多小时。前半部分是从以前写过的一篇《落花有意》第一节提出,后半部分也只是曾经留在心中的一个场景,说白了就是两个场景的拼凑。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工作没有着落,我所有的文章都隐约可以看出伤感的底调。《梦中情人》在“红袖”被推荐,而其它论坛则少有人问津。文章并不是成功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我的伤感却纯属个人的感觉。未完成的《当爱已成往事》也没有塑造出完整的人物,那些字里行间的伤感也便有些浮浅了。要写小说,非得有个成功的人物存活于内心才可以动笔。因在《小说创作》的开篇是这样说的:“没有人物就没有小说,人是社会关系的决和,小说创作就是要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不成功的偿试让我明了文学创作的艰难,但在现在,我还是想说写作是简单的,我们需要相信自己。难的是我们能把文章写好,并且能够一路坚持写下去。
   在网络作品中,被“中国作家网”承认的有三篇,或者还会更多一点,有些文本我还没来得及投稿。那三篇分别是:《我看金庸》、《沈从文小说中的浪漫》、《关于写手》。最后一篇在“红袖”甚至没有被选入文坛,但写的却是我心中想说的话。如此看来好的文章应该是写出深藏于内心的文字。《我看金庸》是在新浪看到那场与金大侠有关的争论后突发的想法。只是想客观地说说自己对他的看法,一经写出便被网易推入精华,而那些与金庸有关的信息却是在以前早已知晓或者是临时查找资料得到的,作文的资料需要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中间相隔只有一天,我便去写《沈从文小说中的浪漫》。在写之前,我对沈老先生却是一无所知,唯一与他有关的举动就是曾翻过几页《边城》,当时还不知道那种字里行间的亲切来自何处,也不明白有股什么力量催促我看完它。经一位网友的提议,才发现了深藏于其中的浪漫。不然,任凭自己在几个小时里翻遍家里仅有的参考书也是写不出那篇文章的。文章贵在写心中的感觉,而且要那种与真实有关的,只有真正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并且教人向善的文字才会被更多的人喜欢。
   写文章,如旧时的读书,用“十年寒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如果写得不投入,那实在是很枯燥无味的。就算喜欢写,也是需要动力的,至少应该在写完后得到外界的肯定。如果不是在刚刚进入那所专科院校时,那篇关于《我的昨天》的周记被班主任用去整整一节晚自习做讲解,我可能也不那么投入地写作,便不会有那篇获奖作文《走进计算机》,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个喜欢在网络上打造文字的我。写作虽然与兴趣有关,但有时候却是需要被逼着完成的。那就是强迫自己去写。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写,这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意思。但是我想他老人家是希望我们暂停下来去寻找资料,去做更多的偿试,而不是让我们选择放弃。文章总是要写的,无所谓好坏。如果没有那些失败之作垫底,我们便永远不可能成功。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的昂贵,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凡事总要认真地投入一次才能有发言权,文章只有自己用心写过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需要相信自己,但仅仅相信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目标,不然就成了茫目自大而并非自信了。
   胡绳曾说:“古时候,中国人对于写文章有两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写文章,就是这么简单,胸中有话想说,给它理个顺序一一说出来。前者是思想和内容,后者是技巧,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关键之处当然是前者,你得有话想说,这便要求爱好文学者认真去看经典的书籍,去体验生活。至于后者,除了多借鉴一些名家的作品,那便是努力去写了,在创作实践中自己来感觉。写作,是需要亲力而为的,谁都知道在学校时应该用功学习,但这个经过如果由自己来演绎,自己去推理得到结论,便是另一番感觉。
   什么时候能写出好文章?我认为是在你自信的时候。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信自己?鲁迅先生让我们这样去做:看书或者写作。
   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星期六上午08:23:12秒

作者签名:
最喜孤山雪后来,野梅几棵水边栽。著花不过两三朵,独向人间冷处开。http:xiaosi44.126.com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