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石竹老人《33》-个人文章

施恩不图报 感恩在心中[转载]

石竹老人《33》
2007-09-21 21:18   收藏:0 回复:0 点击:4077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蕴含着对他人的感激与报答。心存感恩,犹如黑夜中的灯火、滋养绿洲的清泉,给人以希望和生机。心存感恩,心境明朗,天高地阔,整个身心沐浴在春风中,温暖而踏实。心存感恩,坦荡大气,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成就起一个大大的人字。心存感恩,深味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享受生活的丰盈与甘甜。
  
  
  
  感恩是一种美德,维系着人与人真挚的情感。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以桃报之以李,是正常的礼尚往来,如只来而不往可就非礼矣。知而感恩,既有了相互给予的力量和温暖,也将和煦的春风洒向社会。
  
  
  
  感恩有各种方式,写封感谢信、说声谢谢、走访慰问等不一而足。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感恩都能使施恩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衬托其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是环境使然,也许是历史性格的延续,我们常常是不善于表达或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贫困边远山区更是如此。生活其中,很少接触社会广阔的天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长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生活重负,使其性格木纳、自卑,闭塞、狭隘,含蓄内敛、委婉质朴。单调枯燥的日夜轮回中,缺少文化滋养,精神陶冶,对外界有种天然的陌生和恐惧,原始的纯朴善良、心灵深出的感恩之情,常常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这种行动往往是给对方以实惠及实实在在的帮助,很少给予精神上的慰藉与关怀,更不会将感恩挂在嘴边。
  
  
  
  感恩之情挂嘴边,抑或恰当的精神传递,往往是视野广阔之人,见多识广,通达事理,能够恰到其分的表达,使施恩者心里暖融融的。这种感恩圆满达情,人际融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身农村,性格内向,心存感恩,常常含而不露,深藏心中。
  
  
  
  想起几名襄樊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由于没有向资助者写感谢信、汇报学习成绩而失去了受资助的资格。有的人埋怨受助者冷漠麻木、忘恩负义。在这里,埋怨者是以一种开阔的心态,开阔的视野说人评事,有阅尽人间沧桑的人生体验,但细想,埋怨者怎么就肯定受助者心里一点感恩都没有?就凭没有汇报学习成绩未写感谢信就可断定?没有生活其中很难体会其味。
  
  
  
  小的时候,我一位表姐时常到我家来。每次都给我买些衣物和小的礼物,有空儿就和我们游戏玩耍,虽然次数不多,但感到她特别好,从心里喜欢她。离开的那段日子久久的思念日日的想,盼望着她再次到我家来。有次她真的来了,当时我放学回家,一进家门父亲就说“你表姐来了,快去看看”,可当我看到表姐时没有任何亲近,竟一句话也没有说,父亲瞪了我一眼“这么不懂事”,我满含委屈跑着离开了。这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连句问候的话就没有?为何不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又不是不认识,没有,可当时我已经十多岁了。我有一位叔叔,生活在外地,农忙时节到我家帮帮农活,对于面对繁重农活而又没有劳动力的我家不只是及时雨,简直就是救星,因为父亲在外地上班,请假很难,叔叔不来众多的农活就压在我们姐弟稚嫩的肩上,对叔叔很是感激和依赖,可行动上没有任何亲近,更不用说感谢之类的话了,似乎叔叔的帮助理所当然。长大以后,阅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心灵的窗口才向亲人敞开。时时看望,自由畅谈,过去的恩情是永远不断的思念,感激不尽的源泉。看望不只是感恩,也是为了自己,由此才心情愉快,生活充实,乐趣无穷,享受脉脉的亲情。
  
  
  
  感同身受,来自襄樊的贫困学子,一定也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虽然他们已是成年,但植根于黄土地的历史惯性仍使他们不善于表达,甚至不知如何去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依然深藏于心,深藏于灵魂深处。
  
  
  
  细思之,资助者取消资助,也是情有可原。出力资助,不一定必须物质报答,至少也要有精神的肯定和慰藉。不过这有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之嫌。接受资助并不欠别人什么,双方并不是契约关系,两厢情愿,至于如何报答那是自己的事,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以自己的意愿方式进行报答,绑架要挟他人的情感,更不能提额外的条件。时常看到一些新闻,某某资助的学子地位显赫、才能卓越,或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以此反衬资助者的心血没有白费,物有所值,这也促使资助者要求资助学子成绩突出、时时汇报,顺其自然的从小学至读完大学,否则就是心血付之东流。这实在是强人所难。每个人资质及所处环境不同,努力达到的目标各异,况且每个人现实要求、理想追求都有自己的选择,那能都成为杰出人才呢?
  
  
  
  提出苛求的资助者,总感到其有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的傲气。帮助别人不必让人感激涕零、长跪不起,资助不是施舍,各有各的尊严,各有各的人格,古人尚能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现代人自然也有骨气和人格在里面。资助者挥挥手不留一片云彩,只留下快乐与满足,奉献社会的责任与自豪即可。《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进京赶考无资费,陷入困境,朋友甄士隐慷慨资助,贾雨村一个谢字未说,理所当然的收下。这并不是贾雨村不感恩,而是认为朋友间慷慨相助天经地义,不需表白,符合道义,甄士隐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之处。这种赠与得之间的行为规范洒脱自然,有淡如水的君子风度。
  
  
  
  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会有心灵的满足与慰藉,深味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学子,心中惦记,可以主动和贫困学子联系,进行心灵的沟通,建立互动的感情,成为平等的朋友,以自己的真诚帮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口,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大气勇敢的面对挑战、面对竞争,自信健康、昂然挺立的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这也许比物质的帮助更重要。
  
  
  
  感恩之情藏于心,成为报答社会、报答他人的力量源泉,成为拼搏奋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动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自己的价值,即使没有伟大的成绩和贡献,没有给施恩者切切实实的实惠和慰藉,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也是一种感恩,一种报答。
  
  施恩不图报,感恩在心中,各自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人生,生活会更加美好。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