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楼青衫-个人文章

[三界纵横·索魂]石鼓

楼青衫
2007-09-24 11:56   收藏:0 回复:6 点击:5507

    题记 —— 当风声再来,吹裂了那面石鼓,被风雨侵蚀了数千年的古篆残迹,于是化作尘埃。再没有人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是怎样的潜入历史,从古而今。
  
  侯岗是一个很小的部落,所以,当颉第一次看见熊罴为驾的车马经过时,以为天神下降。那高兀华贵的木轮车是颉生平所见最大的一乘,大约也是黄帝坐过最大的一乘。桧木是诸木之神,传说只有在云霄山上才生有数十株。
  亘古以降,黄帝是第一个从云霄山上伐桧木的人,且只是为了制车辇。其实在他还叫公孙轩辕的时候,有一次经过云霄山,看见山顶上云霭垂幕,如披红绛,就问从人这是怎么回事?正好该从人是当地人氏,看主公下问,立时就把桧木之神异吹了个天花乱坠。于是黄帝毅然决定,有一天一定要用桧木为材,做一驾最华贵的车辇,驰巡天下。所以说,在历史上,人主之欲多半是臣下溜须吮痈之辈给的灵感,不然就他哪有那么多知闻天下,搜罗四方的知识。
  而十年后,当人们已经不叫他公孙轩辕,而是俯拥于地,高呼黄帝的时候,踌躇满志的他,于是发匠作之云霄山伐木为车。车造好后,玄幡黄帜,赤狐华盖,远远望去,宛如火山喷涌般凌人眼目。
  那时炎帝还没和他闹翻,听闻公孙家那小子造了这样一乘车,就不远百里地来看了看,因为两家当时的实力差不多,见面谁也没拜谁,大约那是因为当时通行的礼节并不是跪拜吧。但炎帝回到自己的领地后,曾悄悄给一个心腹说过这样一番话,有熊的那小子,当上酋长不过一年多,就这么显摆,上苍必不饶他。其实吃不到的葡萄酸这个典故,该是始于这时的,只是没有流传下来而已。因为云霄山是在黄帝的领地里,所以这样的车辇天下注定只此一乘。
  后来炎黄两人交恶,炎帝那个心腹看在主公这边无利可图,于是跑到涿鹿的黄帝营里,对黄帝说炎帝曾在某年某日说过黄帝和他的车驾的坏话。黄帝当时正在营里思考用个什么样的借口去打炎帝,但偏偏那几年炎帝自知力弱,没有一处地方冒犯于他,这让黄帝很是郁闷。
  所以这时候听该心腹这么说,大喜,立即让人起草征讨檄文。而也就是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记事用的还是绳子,这很不合一个大黄帝的身份,于是他就找到了侯岗颉,也就是后来那名传万世的仓颉大人。
  仓颉那时研究改进记事方式已经好几年了,所造字的数量也已颇为可观,只是还没流传开来,只有侯岗氏的族人认识几个。所以当他听黄帝让他用新型文字起草檄文,就觉得后脑勺直冒凉风,为难地回奏道:黄帝啊,我这字拿到炎帝那块,就跟拿根绳子没什么两样,没人看得懂的,不如还是依照惯例,选两个大嗓门的兵士,站在他们的门口去喊话的好。
  要知道当时因为文字未出,两国交战之前的宣战方式就是找若干肺活量大的士卒去喊话。那些士卒没文化,当然就粗鲁,一般喊话的内容一出声就带上了对方的祖宗,还让他们还魂和各色禽兽进行不伦之恋,所以通常激怒敌国的效果极好。但黄帝是人文始祖,要做万古一帝的,怎么可能再采用这么没素质的方式呢!
  黄帝听完仓颉这个建议,一言未发,手一挥,几个腰里围着虎皮的猛士就扑了上来。仓颉作为我国千古第一聪明人,一看这情况自然就知道推脱不掉了,于是马上跪伏在地,口称圣君,说愿意为圣君造檄文,歌圣朝。
  黄帝对他跪倒在地的这个动作十分之感兴趣,于是给司礼的巫师一个暗示,让他神谕族人,以后见了自己都要用这个动作。而当他用华夏始祖的无限魅力作此宣谕后,这个说不上很有美感的动作,于是就被后世的大小皇帝们奉为圭臬,沿用万年了。
  过了一天,仓颉的檄文还是没草出来,这是因为他造字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这些字第一次使用居然是写战书,他还以为会是劝农桑,布渔猎之类。当然,作为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他的这些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谁让他遇上的是万代雄主的轩辕黄帝呢!众所周知,伟人的思想是不同于流俗的。
  仓颉就坐在黄帝专门为他搭起的草檄大帐里,伺候他的是两个木匠,二十个石匠,加十名士卒,还有一面其巨无比的石鼓。按黄帝的意思,就是等仓颉的檄文写好后,让石匠凿在该石鼓上,然后用一个千人队抬到炎帝的营门前,这样下战书的气势就无懈可击了。
  须知当时石匠的操作工具也是石头,平时他们只打造一些农具瓢盆之类的,那类东西的石料稍软一些,只需手执一块花岗岩的凿子,再加一个玄武岩的锤子,就可以混生活了。但这次黄帝为了展示雄武,特地选了一块特大号的花岗岩来,这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任何一个凿子在上面都是一碰就断,而他们完不成任务就得砍头。所以一个个恨仓颉恨得要死。
  这也是华夏自古的国民性,对伟人从不敢言恨,于是随便抓住一个其下的人,最好是直接对自己发生了危害的,恨不得桀其肉,寝其皮。他们对仓颉的情绪就是这样的。
  仓颉花了三天多的时间,从自己造好的字里挑了十几个似乎可用的,再加上三五个现造的,总算把该檄文的字数凑够了,于是用鱼骨刺在大树叶上呈黄帝御览。其文如下:“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这里要说明的是,仓颉当时对年历和节气的研究也是很精深的。不过就是死得太早,没来得及写出来,所以后世的人们还得不断造什么《大阳历》、《万世历》。
  这篇檄文用现代文翻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还是举例来说明吧。比如“戈茅斧芾”这四个字,仓颉造出来的本意是:要去割点草,得把斧头磨快了,不能忘记带干粮。那个“芾”字还有个格外的用意,就是小心不要把斧子迸缺了。但这句话写在檄文里,那意思就古怪了去了。黄帝在只看了两眼,就觉得有些晕,于是又递给仓颉,说,你给我解释来听听!
  仓颉努力把自己编好的说辞回味了一遍,念道:今年之前,你是哥我是弟(戊巳甲乙),我们头碰头的吃饭(居首共友), 行为亲密(所止列世),大家都夸赞(式气光名),然而我突然听说你诋毁我,而且用意恶毒,证据确凿(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所以我决定磨好战斧,带足粮草,去征伐你(戈茅斧芾)。这段话当然了无文采,但作为人文华夏的第一篇檄文,甚至是第一篇成文的文字,这就相当了不起了。所以黄帝甚是满意,就是觉得气势还不够。
  为了更像样子些,他派人在涿鹿就近撬了一块更大的花岗岩,让石匠把这篇檄文敲上去。大家也许还记得,前面那些倒霉的石匠已经敲过一个石鼓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被砍头的占了一半。所以当他们看见这么大的石头之后,顿时个个面如死灰。
  当时黄帝部落共有石匠一百八十八个,他们联合起来去黄帝营帐请愿,说让他们为国尽忠是好的,但让敲这么大的石头未免就太恶毒了点,这都是侯岗颉这个妖人惹的祸,他们不是不愿干活,只是希望黄帝诛除这个妖人。
  这番话里颇有些要挟的意思,让黄帝坐在华贵的桧木大车上,思考了很久,觉得这些石匠比仓颉更得罪不起 —— 以后部落里的农具饮爨等等还要他们冶制呢!至于仓颉,檄文已成,就没什么保留价值了,大不了以后两国交战还是让人去喊话呗!
  这么一想,轩辕黄帝立即打消了先前要奖赏仓颉的念头,派了两个大嗓门的士兵,站在仓颉睡觉的帐门口喊:你这个侯岗颉,居然说我和炎帝那寡德之禽兽一起吃过饭,还他是哥我是弟,真是岂有此理。着你今晚用石斧自尽,不得再造那什么鸟文字,蛊惑后人。我觉得这番话里的有道理之处都黄帝说的,没道理的段落都是喊话的士兵加的,不知你们怎么看?
  据说仓颉死的那天,鬼哭神嚎,天地为之色变。但我看没那么夸张,那些声音其实不是鬼神发出的,而是那些抬石鼓士兵的惨号。据我所知,那石鼓重三十七吨,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抬到炎帝地盘的。反正一个万人队的建制从此就没有了,但愿他们不是被石鼓压死的。
  那石鼓后来就一直放在炎帝的营门前,黄帝败炎帝,灭榆罔,逐蚩尤,再没有动用过它,大约也是觉得动一次代价太大了点。
  后来那地方地壳变化,升为高山,石鼓也碎成了十七八块,有一个姓张的书生在唐朝时候拿几块白绢去把那上面的文字拓了下来,送去给一个姓韩的大官,大概是作为一种雅礼吧。那姓韩的家伙也算是博古通今了,但琢磨半天还是不解其意。其实这也不能怪他浅薄,因为就算仓颉还活着,他自己大概都不记得了。
  但那姓韩的是个拗性子,征民夫把石鼓从那山上运进城里,并就其来历妄加揣测了一番,解释不出就做了一首长诗叫《石鼓歌》,以为自己干了件大事。但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
  

作者签名:
我开始跑,跑,跑,跑,跑到喘不来气
一回头,她温柔地说:
羊骨头汤,热的,喝不?
我闭气,下咽,开始健壮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