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王华文-个人文章】
曾国藩遗书[转载]
□ 王华文
2007-10-20 15:55
收藏:1
回复:0
点击:4651
曾国藩遗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到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疚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则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曰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怠,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出一源。若但知私已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背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意,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村而见用,逸则无芝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遗训,在曾家的作用在他死后便显现了出来。
曾国藩的父亲曾书麟育有五子四女。曾国藩居其长。其余依次为潢、华、荃、葆。曾国藩一生清廉,虽然官至极品,是满清入关以来,汉官中的第一人,但他终身严格用《大学》里的八个字来要求自己,他认为:修养是人生最大的谋略,是立身的根本。其弟曾国荃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后,官至一等伯,也算是了不起的大官了,但由于修养不如乃兄,见识不如乃兄,留给儿孙的财产多于教诲,其子孙却不如乃兄之子孙。曾国藩的儿子纪泽后来做了大官,且延之几代而未衰。
曾国藩要子孙记住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可谓用心良苦。
一般说来,君子独处,往往自已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事上的过失,以便日后改正。小人独处,往往会邪思侵淫,从而做出一些坏事来,所谓无事生非是也。君子独处的时候很谨慎。小人恰恰相反,独处的时候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一见到君子就会去掩饰,越是想隐藏,反而暴露得越彻底。一个人能够做到做事无愧于天地,堂堂正正,他(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心安理得呢。心中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猜疑,这就叫心正。小人恰恰相反,他们由于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心中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充满猜疑,整天提心吊胆。所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慎独要做到“诚”。诚就是不欺人,不欺已。不欺人一般容易做到。不欺已,却较难。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没有检讨自己的习惯。有了矛盾不是从自身方面去找原因,而是想法去从别人身上找不足,从而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做人做事不找借口,严于律已,是最聪明的。
主敬,简单地说,主要放在人与事上。对人要恭敬,平等待人,这就会广结善缘。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成功的推销员,晚上已经上床睡觉了,突然想起还有一件业务没处理,于是翻身起床,将衣服从里到外穿整齐,领带打好,袜子鞋子穿好,对着镜子看了一下,头发没乱,然后微笑着拿起电话给客户通话。他老婆说他:“你穿这么整齐谁看得见?神精病。”他说:“你不知道,一个人做事,要在人前人后都要一个样,这样才会无愧于心。”这个例子,既可以说是敬人,也可以说是敬业。不敬人,人也不会敬你,不敬业,就更危险,小的方面说,就会不出成绩,进而有失业之忧。大的方面来说,一生都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不然怎么会有“天道酬勤”一说呢。
求仁,就是心胸要宽厚些。心胸狭隘,就会容不得人。看人家做事,横竖都是错。把人看得一无是处。于是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于是有了指责,有了争吵,有了矛盾。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件事,都存在着两面性。对与错同时并存。这是对立的统一。你认为对,其中难道没有错的成分?你认为错,就没有对的成分?你判断对与错的标准就那么正确吗?如果标准错了,结果会正确吗?更何况,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个智力健全的人,到了18岁,便有了完全行为能力,其行为受法律承认。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违法行为,受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由自己负责。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外人,严格说,我们都无权干涉。但可以从亲情,道义方面提一些建议,采纳与否,全在他自己。对人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领地或私人权利的现代文明。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说得上“立人达人”。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说要想自己被人立,说要先立别人,要想自己发达,就要先使别人发达。这是上等智慧,一般人是不易理解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一种大谋略。可以减少对立面,同时可以让人家发自内心地拥戴你。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讲“立人达人”,愚蠢到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好事都不会做。例如一个人本来很不错,但你就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客观地说几句好话。一个同事本来很有本事,应该得到晋升,当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却投了反对票。为什么?忌妒心在着怪。你这样处事,那里会有“亲情”和“友情”。没有“亲情”和“友情”,就是无情!
关于“习劳”曾国藩讲得很清楚:“勤则寿”。我要加一句:勤则健。现在很多人食必珍馐,动必车驾。以为这是享福。殊不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食必珍馐,动必车驾,必然会“因富而伤身”,各种富贵病会不期而至。现在有几句顺口溜:“吃饭吃素,穿衣穿布,上班走路。”说明已经有人认识到,享福不是好事。多做事,多劳动,把劳动当做煅练,身体自然会好,长寿也是可以预期的。
曾国藩的遗训对教育人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能不折不扣地去实践,他的一身一定是会有所为的。不管他是为官还是为民,都会平平安安地生活一辈子。人生难得的就是平安。现在有一种错误观念,总认为有钱,或者当官,才算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又错误地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事实往往不是这样。有钱人或当官的人,实际上是很危险的生活着。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钱人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来自自身的危机。这主要是说驾驭金钱的本事。金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这种倾覆的危险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讲,有德的人,有钱是多多益善。因为他不会把钱仅仅看成是自己的财富,他会让亲人得到好处,进而让社会得到好处。如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资助学,在国内到处可以见到逸夫楼便是一例。在国际上,有钱人捐资公益事业几乎是一种很平常的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多数人认为,财富的积累与社会支持分不开,回报社会理所应当。也有一部分是追风的。这样做,也会化解贫富悬殊带来的怨恨。良好的公众形象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无德的人一旦有了钱,他便会趾高气扬,好事占尽,全不想明天会如何。有的人欺男霸女,危害一方;有的五毒俱全,以嫖赌为乐事。这样的人,他的富贵会长久吗?从外部来讲,人家见你有钱,就会眼红,想方设法要从你手上弄点钱。或从交易中正当取利;或借,或偷,或抢。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再说财富与幸福。其实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现在有钱人多的是。有钱人一般都很忙,忙生意,忙应酬。家有老父老母也没时间照顾。有的还算有孝心,给老人买一栋别墅,请几个佣人,名曰请老人享福。实际上,是看房子。房子冷冰冰的,老十分孤独。没有膝下之欢,没有天伦之乐。老人幸福吗?其实老人的要求是很低的。不饥不寒不寂寞,也就足够了。金钱对他们并无多大的意义。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人是数字,1、2、3、4、5……财富是数字后的0,假如人是1,你的财富再多,也是增加了几个0而已。一旦人没了,0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在物质世界里,不注重财富也是不现实的。人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财富。只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万不可忘记加强自身修养。
《大学》曰:富润室,德润身。就是说财与德都很重要。财富是有形的,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德是无形的,往往难以引起重视。殊不知,财与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财,人难以生存;没有德,人难以立足社会。财因德而保,德因财而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