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皖客308-个人文章】
万紫千红总是春
□ 皖客308
2007-11-13 19:05
收藏:0
回复:0
点击:5966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合肥寿春中学观摩语文课感言
10月29日下午至11月1日上午,我有幸在合肥寿春中学观摩了23节语文课。这所现代化的学校创办于1999年,属于民办,现有教职工267人,学生4000余人,省教坛新星2人,地市县教坛新星20人。听课须持证入场,能容纳千余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两条走廊也坐满了人。此次活动原来是“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参赛选手来自于我省各地,评委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莫家全、张敬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屹宇、杨桦、苏家友、靳文、傅继业。
初步统计了一下,我观摩了如下语文课:人教班七年级(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女娲造人》、《山市》、《寓言四则》、《世说新语》两则;人教版八年级(上)《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苏教版七年级(上)《七颗钻石》;苏教版八年级(上)《奇妙的克隆》、《都市精灵》;语文版八年级(上)《谈语言》。如果寻找这些评比课共同点的话,我想有以下几点:1、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其他同行不同的是,我的笔记中突出了多媒体的应用方式;2、教师的心理素质过硬,他们都能在千余人的场合临阵不乱,教学过程中始终在关注学生的学情;3、教师真正做到了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不禁惊叹“教师怎么越来越像电视节目主持人?”;4、课前半天,教师和学生都见了面,布置了预习任务,这也可以说是人性化安排,因为以上课文学生还没上到,赛课讲求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情;5、执教同一课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有重样的,这也显示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同时也避免了尴尬的“撞车”。6、每班学生都是36名。
下面我想从每节课的导入语谈起。导入往往是语文课的关键,而新颖别致的导入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我印象中的导入有以下两种:一是由教师讲述导入;二是由课件导入。教师的讲述导入,比如《都市精灵》一课,老师由所住的新宇宾馆和濉溪路的改建和变化谈起,问学生:“你们说合肥这个都市美不美”,身边事物学生总是最熟悉的,他们有话可说,这样教师就非常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而《七颗钻石》一课,老师就从寿春中学的学生谈起,问学生晴朗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很听话的说想到了星空和星空中的“七颗钻石”。《中国石拱桥》的导入,女教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是不是欢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呢?(学生当然齐答“欢迎”),那么请你们找一找老师的特征好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老师的特征,直到得出了老师“很漂亮”的结论才罢休,由此引入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应该讲这种导入比较新颖,但用时过多,引导不当,反而冲淡了主题。《谈语言》一课的导入是老师讲一则小故事,大意是小王结婚举行宴会,他的好朋友小张来祝贺,小张看到熟悉的新娘就说:“你今天真漂亮,漂亮的面目全非了。”在场的宾客们开怀大笑,小张又举起酒杯对小王说:“我们是铁哥们,你今天结婚,我很高兴,我们就同归于尽干一杯。”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可笑,请说出来。原来是“面目全非”和“同归于尽”运用不当,很切题的导入,不过老师的些许紧张差一点没分清是小王还是小张结婚。
《山市》的开头,来自黄山的女老师激情演说:“我昨天对我五岁的儿子说:‘妈妈明天要到合肥去,你在家想不想妈妈呀?’儿子说;‘想!’我就告诉我的儿子:‘想妈妈时你就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教师的眼中含着泪花,我想是她真的想在家的儿子。),因为天上有天狗吃月亮’。同学们说这是什么现象?”学生齐答“月食”。然后由月食引入山市。而她在课堂中伴着舒缓的音乐背诵这篇文言文显示了过硬的语文素养,赢得了在场教师自发的掌声,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只不过她在诵读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略显遗憾。《世说新语》两则的讲授,老师出谜面请学生猜成语:望梅止渴、鹤立鸡群,告诉学生这些成语就出自《世说新语》,从而导入新课。《奇妙的克隆》的授课老师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喜欢的明星或名人?你们想不想模仿他们(这一句是我添上的)?”就这样走进了克隆世界。我想这课的导入文中就有合适的例子,有一段介绍《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拔一大把猴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克隆猴),这不是很能吸引学生的好素材吗?我认为书上如果有好的例子就不要舍近求远,因为语文课是要深入走进文本的。
另一种导入是借助课件的引领,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也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同是《都市精灵》一课,课前轻松的音乐中伴着啾啾的鸟鸣声,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切合本文主题,又加上用音乐伴奏下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来结束新课,安排可谓煞费苦心。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的导入课件中展示的是作者金波的诗句,这些诗句也是围绕主题设计的,也是为课中让学生把课文的某几段改成诗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另一位老师执教这课时的开篇课件就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经典话语:“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请!”老师随机启发学生:“假如蒙上你的双眼,你会看到或感觉到什么?”引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课要有头有尾,结尾的课件变成了白朗宁的诗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被爱”。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终于欣赏到语文课堂中的诗情画意。执教《七颗钻石》的巢湖老师想到了韦唯的《爱的奉献》,这首经典老歌十几年前风靡一时,老师让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我发现多数学生不会唱,他们耳中整天飘荡的是某某明星吐字不清的《双节棍》等等歌曲,又怎么顾得上这首老歌呢?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月前听同行的交流课《老王》(作者杨绛),他的课前和课尾都是学生齐唱《爱的奉献》。新课改有人戏谑为“大家一起来”,现在变成了“大家一起唱”。《七颗钻石》一课的结尾展示的是老师的夫子自道:“我可以没有财富,但我不能没有爱心。”确实精辟。
有趣的是三位女教师同一上午执教同一课《女娲造人》,其中的两位都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新课的导入都出现了“嫦娥一号”的发射,只不过安大附中的老师由嫦娥引入了神话的概念,很自然的进入“女娲造人”的天地。而另一位老师的电子遥控笔吸引了我,随身携带,随时操作,节约了在电脑前跑前跑后的时间,也使多媒体课的衔接更紧密,更增加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我以前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第三位老师大胆的使用了视频“开天辟地”,为什么说大胆呢?因为开篇如此,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保集中。为了出新,执教《山市》的老师开篇出示了一则学习口号:“还学习一片自主的天空,给心灵一份创新的喜悦。”然后让学生齐读。我觉得这个口号好像不是写给学生的,而是向评委示意的:“我的地盘(课堂)我做主”。紧接着展示了两幅海市蜃楼图才算言归正传。我观摩的23节课,有一位最年轻的女老师陈亮执教《寓言四则》,课件导入语是对寓言的解说:“寓言是一个魔袋,我们打开每一个魔袋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珍宝。”课中有一个环节是“快乐地想”:你能从“魔袋”中取出更多的“宝贝”吗?学生思考的奖赏就是他们都拥有了更多的“宝贝”,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研读文本,发散思维得到发展。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惜春的话:“我人虽年轻,可我的话不年轻。”应该说这是一堂师生都收获到“宝贝”的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