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二丫傻子-个人文章

一花引得百蝶舞

二丫傻子
2007-12-05 10:28   收藏:0 回复:1 点击:822

    一花引得百蝶舞
   ——三篇写莲文章比较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个《莲》专题,除展示了众多咏荷的诗歌外,还选编了三篇风格各异的写莲文章。其中,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全文选录,明清时代剧作家李渔的《芙蕖》一文,大概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被翻译成了现代文。至于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则仅仅摘录了一下部分。这样的安排,固然做到了浅显易懂,但却也使后两篇文章难以本来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芙蕖》少了原文的韵味,《荷塘月色》亦不能尽情展示全文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作为教师,我以为我们有责任向学生还原后两篇文章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鉴赏。这样既可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也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首要的是要自己先有个充分的准备。笔者在教授这一专题的时候,即是对这三篇文章事先作了精心的阅读,并产生了一定的体会,想要与读者分享。
  《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这三篇写莲的文章,在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与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篇篇都堪称古今散文的精品,可谓是一花引来百蝶舞,且“浓妆淡抹总相宜。”
  一、取材方面的共性
  莲,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早在汉代,便有人在乐府诗中吟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田田莲叶,采莲女在莲叶间嬉游,或采莲子,或采莲花,或采莲藕,富于动态美。可以相见,女子姣好动人的面容、顾盼多情的双眸、婀娜多姿的体态跃然纸上;采莲女采莲时的愉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唐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写了少女如花的容貌,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人面如花,相互映照。再如郑谷的“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更是把莲叶写得比有情人更多了一份浓浓的情意。总之,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歌所描摹出来的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画,让莲在文学史中有力地占据了一席其他物象不可取代的地位。寻常百姓眼中原本是极普通的莲荷,在文人的笔底下,真可谓是摇曳生姿,极尽风流。
  周敦颐眼中、心中的莲,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活习性,和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刚正,成为许多清高孤傲且又洁身自好的文人学士寄情的典范。也正是他的这篇《爱莲说》,推波助澜,使莲更加深入人心,并引发了后来人浓墨重彩、翻新立意的文字,令文人们爱莲绘莲到极致。也就有了李渔闲淡恬适的小品文《芙蕖》,有了朱自清清丽出尘的《荷塘月色》。尤其是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更可尽情欣赏到荷花之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不但形美、色美,更有高洁的品格。
  探究古往今来的诗人为何乐此不彼将莲花诉诸笔尖?笔者以为,原因就是他们所状之物——莲花,本身能给人一种美感,是美的化身。正因为此,才会使生活在三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共同的题材,来吐露自己的心声。
  二、立意的差异性
  也许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遭遇和人生信条的不同,《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这三篇文章,虽然说是选取了同一题材,但是在构思立意方面却存在着极明显的差别。
  《爱莲说》一文,先以比较之笔写陶渊明的心中所爱——菊,世人心中所爱——牡丹;而后又摒弃他们,独取莲花,充分显示出作者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取值方向的理性化与道德化。重笔写莲时,把“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写出爱莲的七种高贵品质。不但体现了爱莲的外形美,而且写出爱莲的品质美;结尾处又就爱作比较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爱牡丹众矣。总之爱的感情深沉,朴实,引人深思,使爱中含褒,爱中兼贬,爱中有斥,爱中有悟,爱中有爱,爱连全文。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和理学家,其孜孜以求的便是这种积极出世、不畏强权的儒家正统思想。因此,在他的笔下,莲,便成了一种忠直进取的君子性格的写照。
  李渔与周敦颐不同,他是明末清初一位博学多才的戏剧理论家。在写作上,李渔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有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同是爱莲花,他写了莲“当今时”的娇姿,也写了凋谢后的质朴,从荷花的“可目”、“可鼻”,莲藕、荷叶的“可口”、“可用”,紧扣莲荷的功用,却又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并重。《芙蕖》一文,写前人所不写,可谓是立意格局均令人耳目一新。
  李渔所处之年代,人们皆乐于种荷,透过文章,我们亦可看出作者淡泊宁静的志趣。
  朱自清先生写作《荷塘月色》时,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时期政治十分的黑暗。迷惘苦闷的心情和超然物外的情怀,贯穿于先生胸中,那种不甘沦落却又走不出困境的思想矛盾便由文章当中折射出来。文章开头,依稀可辨先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在与淡淡喜悦,而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亭亭如舞女裙裾的莲叶,地上斑驳的树影,更是把这种悠悠的情感渲染到了极致。
  把三篇文章比较起来看,《爱莲说》重“理”,《芙蕖》崇物,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寓情于景(物)、喻理于情了。
  (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
  说,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一种文体,今天应归如到议论文之列。但通读《爱莲说》一文,短短198字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直抒胸臆,借莲言志,全文无半点说教之气。虽言短而意丰,既显现出文章的警策作用,给人以启示,余味无穷。
  《芙蕖》作为一篇说明文,从荷初生至衰败,从花茎叶到根的功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具有物产介绍的明显特点。但无论是写其观赏价值还是实用价值,都体现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爱莲说》重在写精神,《芙蕖》重在写物质,那么《荷塘月色》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则重在写一种心态。与前面两者更为不同的是,《荷塘月色》以人为主体,以“我”为中心,写景状物,均为一个“情”字。
  语言是散文内核的载体,优美的散文都应具有独特的语言。写莲三文,各具特色。《爱莲说》一文清新简洁,不事铺陈,于平常处见警语,“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名句,另人回味寻思。《芙蕖》一则,重客观描述,溶汇民间口语(如:可口、可人、可目、可鼻、纳凉等),浅显直白,透出质朴之美;句式上长短结合,骈散相间,修辞上兼用顶真、对偶、拟人,更显活泼生动。《荷塘月色》一文,轻重缓急、层层铺排,用词显出清新重叠之美(如:月是:“静静地泻”,水是:“脉脉地流”,树是:“葱葱郁郁”,叶是:“田田”等),加上全文数十处妙用比喻,精当贴切,相映成趣,全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处不溶情,真可谓:“字字玑珠,句句锦绣”,堪称散文绝唱。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