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寒鸦-个人文章

流动的真实风景---有感于“黄石边界行”报道

寒鸦
2007-12-08 22:46   收藏:0 回复:2 点击:6728

    由《东楚晚报》承办的“黄石边界行”大型采风活动于07年11月28日正式启程。文字记者石教灯,摄影记者何戈二人将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穿越黄石全长667公里的边界线,将黄石边界沿途乡镇村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记载下来。
  
   这个活动的意义重大无须笔者多言,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开始笔者是不怎么看好的。在笔者的印象中,这样的活动,无非是媒体人用图片的方式把美丽的自然景色复制浓缩下来,用文字的载体把美好的人文生活讴歌再现出来。这样的活动在现代媒体、网络上屡见不鲜,很容易流于形式。
  
   随着二位记者7天的行走而记录下来的文字和图片见诸报端,笔者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每一天的《东楚晚报》下来,笔者都会细细地阅读首页“黄石边界行”大型采风活动的报道,由此引发笔者的心灵上强烈震撼无处不在。感谢两位记者精彩的报道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是他们用记者这个职业的道德和良心,用媒体人专业的视觉和文笔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最真实的情感倾诉记录下来。我感动于这份发自于他们内心的真实。我相信世界反兴奋剂协会主席庞德的一句话:“过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一定真实”。在这系列的报道中,所幸没有看见笔者最怕看见的过于流于表面的“美好”景象,而他们反馈回来的,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真实再现。惟有真实的事物和情感,最能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在首站韦源口,月亮湾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桨声灯影中依稀有着旧日“秦淮”的盛况,修复中的“吴帝宫”仿佛在诉说着辉煌的历史。而一份不和谐的“音符”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月亮湾沙洲上那一股冲天而起的浓浓黑烟,似乎在嘲笑着现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明,有的是以摧残自然环境的沉重代价所换来的。黄颡口镇的三洲村,由原来一穷二白的“空壳村”,蜕变为现在兴旺发达的“富裕村”。这种变化,不正印证着几千年的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如果记者的报道仅仅关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那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黄石的文化遗址吧!黄颡口镇吴三桂的后人遗冢,富池镇的名胜卷雪楼,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之墓,苏东坡题壁“楚江锁钥”的半壁山,这些凝聚着深厚历史文明的文化瑰宝,现在却大多已经是残桓破橼、杂草丛生了。看到这里,不光是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痛心,作为我们黄石的市民,何尝不扼腕感慨呢?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些历史文明呢?我们又守住甚至是破坏了多少历史文明呢?
  
   还没来得及从“亿元村”(丰山村)陈家湾那鹤立鸡群的豪华别墅的景象中走出来,还没有完全从记者发自内心的关于“贫”与“富”的对比感慨中回味过来,记者将我们的视线引到了木港镇的东岭村。冬日的群山中,这里却是一片萧条的景象。80岁的王忠老人和老伴过着清贫如洗的生活,但言语和心态却很知足。对于他(她)们来说,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平安地活着就是生活给予他(她)们最好的馈赠。感谢记者捕捉到的那个他和老奶奶握手“言别”的镜头,虽然这个镜头让笔者差不多潜热泪下。是啊!多么简单而让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要求:“我想吃米饭”。如果不是记者如实的报道,笔者真的很难想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还有如此再简单不过的要求了!在现代人动则千百元的一餐花用中,在我们的边界农村,居然有一位老奶奶提出的要求是:“我想吃米饭”。这是记者无意中闯入这个老人的家,于是就看见了这位吃着苦荞馍过日子的老奶奶,那我们看不见的这样的“老奶奶”,还有多少呢?这种强烈的反差,能不引人深思、发人震撼吗?
  
   再次感谢两位记者为我们这些远离边界,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们发回来的真实报道。因为你们的报道,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并不了解,或者仅凭我们的意象所揣测的,和我们同样是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边界农民的真实生活。也因为你们的报道,让我们在生活中懂得该珍惜什么,该保护什么,而不该破坏什么,不该遗弃什么。你们的职业是“在路上”,行走在这片流动的真实风景中,衷心祝愿你们一路走好!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