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静谧港湾-个人文章】
以汉字为师,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 静谧港湾
2007-12-13 16:12
收藏:4
回复:13
点击:810
传说是仓颉造了汉字,他生有四只眼睛。造字成功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既然是传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仓颉在汉字形成的历程中,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汉字的创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个人独立完成的。
先民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产生于他们生活的年代,深深地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研究汉字,可以窥视到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
汉字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一说法始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仓颉造字的年代,已经使用的这些方法,只是没有归纳出来罢了。或许已经总结归纳了,而没有流传下来。要知道,秦始皇时代有过一次书籍的大灾难。对于汉字的研究,大家可以读一些专著。我之所以想谈谈汉字,只是希望,了解了汉字的内涵,能够使我们在运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时,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清楚,尽可能地让读者不产生错觉或歧义(如果刻意地要达到那么一种效果,则另当别论),至少不要误解我们的本意。
§ 古人认为:心脏是思想的器官
汉字中有不少这样的字,都是与思想、感情、心理有关的,因为它们有这样的长相。“心”字本身有几种表现形式,是不可不知的。
一是心字的原形,如:思想、怒、忍、愁、愛、念、忐忑
二是树心旁:慷慨、忧、悦、愉快、惦、愧、憷
三是心的变形(⺗):慕、恭
连带组词的还有:忧心忡忡,怨恨,惮怕,惊恐,憎恨,忧虑、愤懑、悲怆、爱恋、怜悯等等。
基于古人对人的生理结构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古人认为心脏就是人的思维器官,不单造字时对这类的描述的汉字,都有“心”字,就是在词语的使用上,也是大量使用的,其中也包含了人们处事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准则。如做一件慷慨的事情恭敬的事情,都是要用心的,即发自内心、出自本愿而不是被迫的。爱,应当付出感情,发愁、愤怒、埋怨、仇恨等等都是由于情感的波动造成的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我们在使用时,如果注意到汉字的这些特点,在选择使用词语的时候,就需要再三斟酌,看是不是贴切地表达了作品人物或作者本身的表达对象。
§ 示补(礻)与衣补(衤)有着天壤之别
“示”字本身为会意字。最上面的一短横,原为一点,表示祭品。长横和下面的“小”字,是祭案的象形,其含义是表示祭祀用的祭案,上面放着祭品。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受到局限,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能解释,因而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祈求上苍保佑自己,降福于人类。因此,凡是与祈祷祝福、神祇有关的字眼,都加上了 “示”。如:祥、祭、禔、禛、祈祷等。
“衣”则不同了,它是一件上身穿的衣服的变形,演变为衣补。因此,与衣服、穿戴等有关的词,都带有衣补旁。被褥、补丁、衬衫、裤衩、袜子、襁褓、裘、袱、裏,等。
了解了“示”与“衣”的不同,便不致于写类似的错字。
推演开去,了解了偏旁的含义,我们还可以顺藤摸瓜,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的意思。比如:神仙之中,天上的叫“神”,地上的叫“祇”。田间的小路,东西向的叫“阡”,南北向的叫“陌”(因地域的不同,有时刚好相反)。凤凰之中,雄的叫“凤”,雌的称“凰”。
这样,我们在阅读古文作品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本意,领略其中遣词造句的妙处,对于我们自己的写作,也不无裨益。
§ 姓氏中,带有“女”旁的,多为古姓
“女”字,是一个跪姿的女子的形象,与“母”相似。只是由于“母”是需要为孩子哺乳的,因而有了那两个“点”来表示乳头,以凸显其哺乳的特征。我们的先人是何等的聪明!姓氏中带有女旁,这反映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事实。如:姜、姚、姬、姒。这几个古姓,历史上都有名人。姜子牙,也称姜尚、姜太公、吕尚(因封地在吕)。舜帝的后代,因有生在姚墟的,因以为姓。周代的创始人为姬姓。有褒国的一位姒姓女子,被送进了周幽王姬宫涅的后宫,致使西周走向了灭亡。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提“安”字。上面的宝盖表示房屋,里面有了女人,便是“安” 的本意。在造字的时代,氏族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而且,已经从山洞里搬到了洞外,盖了房子(杆栏式建筑)。女人体力弱,在房子里看家,照顾后代,男人们外出打猎,打回了猎物,吃不完的,便圈养起来,比如“豕”,这个地方便是“家”。男人打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长时间在外奔波,有时候可能会丢了性命,因而只有回了家,见到了女人,才有了安全感,这便是“安”了。
正是成百上千的汉字,在我们使用它们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我们,家里有了女人便是安全的。我们的汉字的这个“家”与“安”的内涵,绝不是“home”、“safe”这样的拼音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却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尽情地享用我们的先民为我们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这太值得我们自豪了!
§ 澄清一些错误的概念和对一些汉字的曲解
“天”。
记得儿时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已经记不得了。里面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戴鸭舌帽的青年到工人当中去发动群众,给工人作宣传工作时,解释什么是工人。工和人放到一起,就是天。原话我已经记不得了,意思是这样的。记得当时我自己还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现在想来,简直是无知得有点可笑了。
“大”字,是“人”的象形,人的头顶上的那个大得不得了的东西,用“大”字上面加一“点”来表示,就是 “天”。
“王”。
“王”与“天”是有些相似的,都是会意字。上面的一横表示“天”,下面的一横表示“地”,中间的一横表示“人”,中间的一竖划表示“贯通与联系” 。只有有能力在天、地、人之间建立沟通与联系,承受天的意志,在地上统治和管理“人”的那种特定的人,才能成为“王”。至于说老虎的天灵盖上的花纹,则纯属巧合。
“武”。
有不少的武打片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白。在劝解有恩怨的双方化解矛盾时,总喜欢说:“止戈为武。”这显然是对汉字的曲解了。这也是个会意字,由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止” ,有的文献上解为脚的象形,我以为是“脚印”的象形似更妥帖。以此表示出发、走路、行动的含义。“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的象形。战士拿着戈这种兵器出发,开始军事行动。这便是“武”的本意。因此,我们在认识汉字的同时,也要理解其正确的含义,而不能望文生义,不然,是要闹笑话的。
“忍”。
对于这个字的解释,也和“武”一样,常能在武打片里听到。“啥叫忍啊?心上插着一把刀,这就是忍!”意思大概是说,不要再惹事生非,另生枝节。这实在是对汉字的不恭了。“忍” 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当为形声字。上部为声,下部为形。需要解释一下“刃”。“刃”字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这是个指事字。“刀”,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具有切割、砍剁功能的工具的象形。一撇,为刀刃,横折钩为刀背部分。为了表示刀的刃的那个部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这样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在需要着重说明的地方,点一个“点”,这便是“指事”。类似的指事字还有:本、末、朱、寸等等。
§ 地名词汇
阅读古籍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历史地名。其中有很多地名用字,带有右耳刀。如邢、鄄、郏、邰、邶、邺。与左耳刀不同,右耳刀的本字是“邑”,类似这样的汉字一定与城池有关。还有许多其它的表示地名的词汇,如沣、镐、程、范、豳、霍、虞等等,在我们今天的古诗词作品中使用时,应特别注意。一旦使用了,就表示了特定的地域,诗词表达的内容,就应该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 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是千百年来,我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承载了特定含义的固定的语言表达片断。它们往往以历史事件、人物典故、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经验规范等形式加以表现,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成语当然也是由汉字组成的,正确理解了汉字的意义,才能合理解释成语的意义。
例如:文过饰非
这里只解释一下“文”。“文”是“纹”的本字。它的本意是指花纹图案。如屈原的《桔颂》中有“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词句。这里的“文章”是指纹理色彩,指桔皮的颜色。 烂,是有光泽的样子。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就要出笑话了。“文”由它的本意引申为掩饰、修饰、遮盖的含义,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这个字的本意,我们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还在使用着,那就是“文胸”。
§ 汉字的本字通假现象
在造字之初,本来是象形或会意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字挪作他用,因而,又另外造字,把本字的意义表示出来。这种字的产生,多是因为需要用一些描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字来描述那些表示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的字。或者是本字作了偏旁部首,因而另外造字。
例如:背,本字为“北”,是两个背对背站立的人的会意。为了表示“北方”这个抽象的表示方向的意义,把“北”字借了过来,而另外造了一个以月(肉)表形,以北表声的“背”字,来承担“北”的本意。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莫”与“暮”,“酉”与“酒”,“原”与“源”。
§ 简化后的汉字的误解与误用
1964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作为全国用字标准。其中,将一些原有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汉字合二为一,因而产生了一些多音字和一字多义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对繁体字缺乏认识,再加上前些年从南方开始,写繁体字成了一种时髦,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的人把头发的发,写成了发财的发。这个“发”,在繁体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甚至不相干的字。其中,头发的发,写作 “髮”。上部的“髟”,是毛发的意符。类似的字还有:髭、髫、鬢、胡须(鬍鬚)、鬏、鬆、鬈等。
这种把繁体字乱用的现象,在卡拉OK的光盘的字幕里,简直是司空见惯了的。还有一些广告词,为了攫取人们的目光,常常刻意地去篡改一些成语、惯用语等,让人们觉得耳目一新。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篡改,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毒害着我们的视听。眼看着我们的汉字被践踏与亵渎,我们的那些文字工作者们,真不知该作何感想。
§ 几组容易混淆的汉字
“作”与 “做”
这里,不作字义的解释,读者可以查阅字典。“做”的出现,晚于“作”。在用法上,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动作的对象,但有时,区别并不明显,甚至可以混用。“作”,偏重于抽象的事物,如:作业,作文,劳作,工作。 “做”,则偏重于制作那些具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有“造”的含义,常与其它的名词一起构成动宾词组。如:做饭、做爱、做药、做业(佛教用语)等。
“兰”与 “蓝”
二字都是形声字。成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源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蓝”,指用作染料的一种一年生蓼科草本植物,本义为蓼蓝,其颜色也被定义为“蓝”。而“兰”则不同。“兰”的繁体写作“蘭”,因为是草字头,很明显地昭示着,它也是一种草本植物,属兰科,多年生。有香味,古语“岸芷汀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指的就是这种植物。兰花又分很多种,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黄庭坚《幽芳亭》)。“兰”的这种写法,源于草书。上面的两点一横为草头,下面的两横为“阑”的草写。
了解了二者的不同,就不会发生“兰天”之类的错误。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汉字、词汇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些用法。
这首《桃花行》,是爱晚亭发表在胡杨林里的一首古诗。
常恨红尘繁务扰,闲来信步惊桃林;
粉霞灿灿含骄气,碧叶青青总关情。
稚气欢歌添意趣,垂髫亦作少年行;
斜阳驻目流云笑,皆赋新词慰飘零。
“行”是一种诗体,在古汉语中,是有一些特殊的规定的,如杜甫的《兵车行》等,用在这里显然不妥。
想那桃林,多半为农人栽种,不大可能是野生的。由此,我又想起了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的桃花,因为生在寺里,环境相对幽静,有人去了,或许会被“惊”扰。而本诗里的桃林,恐怕就不会有被“惊”的感觉了。
《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述,“黄发”与“垂髫”分别代指老人和孩子。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这里引用有误。
经与作者交换意见后,作了如下修改:
《桃花吟》
常恨红尘繁务扰,闲来信步惊桃林;
粉霞灿灿含骄气,碧叶青青总关情。
稚气欢歌添意趣,白叟亦作少年行;
斜阳驻目流云笑,皆赋新词慰飘零。
对此,我又与晚亭作了交流:
最后的一句:谁“飘零”?斜阳还是流云?“慰”是对一种不舒服的状况的抚慰、安顿。流云在笑,还用安慰么?
“惊”字这样用,总觉不妥。连带后面的“飘零”,多半会让人产生歧义。于是我对此诗作了修改如下:
常恼纤尘浮几案,款步惊见桃花林;
粉面灿灿含娇媚,碧叶青青带雨晴。
稚气欢歌添意趣,耄耋不辞壮年行;
斜阳流盼白云笑,赋词残英慰飘零。
晚亭应友人之邀,写了首《七律 梅花》,征求我的意见:
弦月初临降其身,幽风先进探清魂,
遥闻零落香如故,花语近听不媚春;
常恨春归无佳偶,原来近水是芳邻,
等闲待得冬风劲,雪玉妆成粉黛均。
韵是人家给的,身、魂、春、邻、均
对这首诗,我提了一些具体的意见:
里面有很多古人诗词的影子。
遥闻零落香如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常恨春归无佳偶: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等闲待得冬风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雪玉妆成粉黛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既然是律诗,里面就有对仗的要求。
诗的主题是说梅花的。诗文中的指代,一般来说是指的题目的内容。因此,第一句里的“其”,便有些问题。 这里当是指代月亮而不是梅花。
月的圆缺,可以叫做圆月、满月、残月、弦月等。弦月,又分上弦月和下弦月。上弦月为新月,下弦月为残月。诗中所云的“弦月”,交代得并不是很明确。这要看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了。
类似“清魂”这种词,以少用为好。“魂”带了一个“鬼”旁,有这个偏旁的字,自然与鬼魂、幽灵之类的联系了起来。死后才谈魂的问题,为什么一说到梅花,就要想到死呢?
“进”是口语,“入”才是书面语。
闻香是没问题的,但“闻”“零落”就有问题了
这里的“媚” ,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应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但表达的意思不明确。“花语近听”与“不媚春”之间似乎缺少联系。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讲的是在桃花开放的季节已经过去,他到大林寺还能看到桃花,才说:“常恨春归无觅处。”春天走了,还能看到桃花,当然是惊喜。这首则不同了。秋天走了,冬天才来。这时候,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是在春天之前的。
“常恨春归无佳偶”与“原来近水是芳邻”之间,似乎也缺少联系。
春天过去了,也不是没有花可赏,荷花不是也可以看到的么?另外,除了梅花,别的,就不能做邻居了? 粉黛均,这“均”字,是分享的意思么?
其实,提了这么一大堆的问题,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吹毛求疵了。但晚亭丝毫没有因此而对我心存耿介,这着实让我感到释然和欣慰。
在动笔作这篇文字时,也征求了爱晚亭的意见,她欣然应允我在文中引用她的习作,作为成就此文的素材。按照韵脚的要求,作了一首七律,供晚亭参考并在此深表谢意!
月辉轻落沐纤身,微风传香沁花魂。
刺骨冰寒不畏冷,霜华英落始逢春。
西州饮罢吴子酒,南岳接成孟氏邻。
长叹群芳淫天意,不将芬馥与时均。
以汉字为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领会古人的思想,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滋润我们的心灵中还依旧存在的干涸的文化土壤。至少,我们还可以少犯一些因无知造成的文字上的错误。闲暇时,还可以做一些文字游戏,享受轻松快意的生活,增添文化的乐趣。
每天面对汉字,我的脑际总会有冒出许多念头来。这一个个的汉字里面,到底还有多少我没有学到的知识啊!它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的精灵,携带着先民们的思想和影子,不断地向我传授着它们的过去,讲述着此前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深深地热爱着汉字。我把它当作自己的老师,虔诚地像一个忠实的信徒,景仰着它的伟大和深邃、承受着它雨露的滋润、体验并快乐地享受着汉字给予我的每一分无私的恩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