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第三滴泪-个人文章】
我很穷,但我很富有。
□ 第三滴泪
2008-01-11 01:14
收藏:0
回复:2
点击:5302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我有钱。也许是人在海外的缘故吧。我不否认能出国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国内很有钱。但是漂流在外的也是有很多穷人的啊。例如我,例如我的父母。
我不觉得穷是什么不可原谅或者无法面对的事情。我很纳闷为什么有些在外过的很苦的人回国的时候要装有钱。自己找罪受,面子就那么重要么。当然,我也不是说你回国就要哭穷。大家都不是傻子,你再如何假装都有露馅的时候。何必要搞得那么尴尬,不如自己量力而行。自然点儿比什么都好。
穷,这个状态对我来说是个过去式。最直观就是我小时候的照片。小学六年,我的体检表个上一整排的“严重营养不良”。上初一的时候,我已经长得不算矮了,却只有不到30公斤。生长发育的年岁吃的不好,直接影响就是记忆里无边无涯的生长痛,和我的身高。我连我妈妈的身高都没有赶上。我妈现在依然经常摸我的头,说当年如果能吃的好点儿。。。
出国以前,我家还住在一个不到40平米的套房里,没有装修,斑驳的白墙,单调的水泥地板,电视不过20寸,冰箱也是80年代凭票买的。那我们怎么还能出国呢。那时候,很幸运的,加国一个西部小镇的镇长和我爸爸认识,帮忙做的担保。可是他,却在我刚刚拿到移民纸后不久,因为癌症去世了。最终,我连当面跟他道谢的机会也没有。
刚出来的第一年,我住在一个农场。父母起早贪黑的在工作,我抱着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辞海一样厚的课本。我知道,我能坐在那个课堂里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总会有收获,所以我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结束了我在加国的第一年。照片还上了当地的小报呢。
高中的最后一年,我搬离了那个农场,自己在另一个城市继续努力。并带着很多个奖学金进了本省最好的公立大学念工程系。我凭着奖学金,学生贷款,助教,家教念完了大学,拿到工程及荣誉数学双学位。其间,我住过车库,地下室,我买过救世军商店几块钱一件的二手衣服穿。身边的朋友家里都是做生意的,她们用名牌,开好车,住大房子。但是我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自己的家境,因为我很自豪,我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但我不是完全的穷。我也一直都很富有。小时候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书架上当然是书,厨房里也有书,床头上也摞着书,床下自然也是书。很感谢爸爸妈妈奶奶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教我认字。在我有记忆以来,我就在看书。从电视报到参考消息,从儿童画报到青年文摘,从瓜果培育到中医中药,从科普读物到专业书籍,从十万个为什么到邓选毛选。只要是我能找到的东西我都在读。肚子填不饱有什么关系,有书读就好了。
父母也一直支持我的各种爱好。我喜欢音乐,于是他们就送我去学钢琴。开始我们只买的起电子琴,于是我就在毫无触感的电子琴上练了几年。后来发现实在是没有轻重,影响表达,就计划买台钢琴。那个年代,5,6千块的钢琴可不是我们那样的家庭可以负担的。他们拿出了存了很多年的积蓄,还跟同事借了几千块,才把钢琴抬回了家。说实话,看到我的屋子里摆着那个大东西的时候,我想哭的感觉早超过了兴奋。
他们从来没有因此逼我做钢琴家或者音乐人。爸爸很清楚地告诉我,人是要有些爱好的,光会念书可不行。于是我有机会心情轻松的周日上午在省艺校学音乐理论,周日下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数学竞赛辅导。现在随便给我一个平常的乐器,给我一点儿时间,我都能很快演奏出一些简单曲子。听歌记谱子,也是难不倒我的。
父母给我的自由,让我随心所欲的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的画,参加过画展。我的书架上,挂着数理化竞赛的奖牌。我去参加歌唱比赛,虽然最好成绩只有第四名。屋子的墙上,挂着我的刺绣作品。我还留了木雕和捏陶的练习作在我来加国的第一个中学画室里。我在大学的ballroom里跳着国标和拉丁舞。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做过管理员。我还义卖过旧衣服,给医院的小孩子织帽子围巾手套过冬。布置联谊会会场,徒手打稿做中国风的剪纸也是手到擒来。
很感谢父母,他们没有让我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呆子,他们没有让我变成一个啃老的80后。曾经的穷日子,让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勤俭。精神上的富足,让我很快乐,很满足。
当然,我还有爱我的父母,关心我的朋友,陪伴我的老公。
日子穷一点儿怕什么,因为我依然很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