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得道”和“忧患”之比较
□ 颜心一质
2008-01-15 15:26
收藏:0
回复:1
点击:6121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孟子的主张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下面,笔者就此二章的标题、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以助地我们较深入地理解这两篇文章。
一、标题尤醒目
《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论点——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由此可见,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与现代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
二、论点更鲜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相同,语气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重点论证“生于忧患”,例证、演绎、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三、论据皆充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连用了两个论据,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有人却弃城而逃,旨在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舜以前是种田的,傅说以前是筑墙的,胶鬲则是贩卖鱼盐出身,管夷吾曾是犯人,孙叔敖曾是海边隐居者,而百里奚则是奴隶出身,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而本章第三段则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其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其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其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和“出则无敌国外患”,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四、论证显严密
《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此章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五、语言富气势
《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文还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许多近似对仗,骈散对照相间,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流畅,凸现磅礴大气,富有折服人的魅力。
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可以看出孟子的文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