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静谧港湾-个人文章】
以汉字为师,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续)
□ 静谧港湾
2008-03-04 18:44
收藏:3
回复:15
点击:792
汉字是神奇的。一位中文老师在美国教汉语,在黑板上写了“ 己,已,巳”三个字,已经把那些洋学生搞得晕头转向了。汉字并不难认,如果细加介绍,他们应该很容易就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的。
汉字是有灵性的,它的灵性都附着在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身上。我们的头顶上,时刻都在闪烁着汉字的光环。很多时候,我会独自面对着眼前一个个汉字,痴痴地发呆。倒不是我不认识它,不明白它的含义,而是在感叹它的深邃和博大,感叹古人造字时的巧思,那笔画里面还蕴藏着多少秘密,我还可以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当你用一种安详宁静的、不杂尘埃的心境去感悟汉字的时候,它便会从纸面上倏地跳出来,平静地坐在你的面前,向你讲述一个个古老神奇的故事。
§古人的审美观
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看待美的呢?他们认为什么是美呢?“美”,就是美。大凡下面分叉的汉字,都与人,或说人的腿有关系,是岔开的人的两条腿的象形。如:人,大,天,见,儿,女等。这个“美”也不例外。人的头上顶着一只羊头,这便是美。那时,物质还不丰富,人们以打猎为生,供养家庭和子孙。打到了猎物的人,是很受大家的尊敬的,是人们艳羡的英雄。胜利者把带着羊皮的杨头顶起来,炫耀自己的功劳。在人们的心目中,那便是“美”。有了羊,又有了鱼,那个味道当然“鲜”啊!
再看“秀”,上面的“禾”,是禾本科植物的象形。上面的一撇,是下垂的穗,一横的两头向上弯起,便可以看出是叶子的形状,而下面左右的撇捺,便是植物的根了。人活着是要吃粮食的。谷物抽穗,有了好收成,就是好事。“秀”的本意便是谷物抽穗。“秀”便好看,“秀”便是美。所以有了秀外慧中,有了秀美,优秀,俊秀。后来,“秀”用作声旁,衍生出了锈、绣、 琇等。
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游牧向农耕的生活方式的转化,视以游牧、打猎为生的蛮荒之地的人们为“化外之民”。这在一些古地名中都有所体现,如乌鲁木齐原名“迪化”,现代的地名中还有敦化、怀化、宣化、绥化等,无非都是在向世人宣告,还需要继续教化的意思。我们这样的一个农耕国家,自然形成了以农业为第一要务的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吃饱饭,便是好的。直到现在,每年的政府一号文件也依然是有关农业的。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对于美的判定标准。
§古代的自然环境
古代的中原地区,有着大片的森林。众多的野生动物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仅从汉字的外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至少有虎、豕、鹿、兔、鸟、隹、羊、牛、象、咢等。河南简称“豫”,这是一个手拿棍子赶象的会意字。而“象”就是那种陆地上体型最大、长着长长的鼻子的动物的象形。而美丽的“丽”字便与鹿有关。鹿跑过以后,卷起一片迷雾,人们称那从鹿的奔跑的蹄下扬起的迷雾为“塵”,也就是今天的“尘”的繁体字。值得一提的是,在“塵”之前的更为繁琐的写法是,“土”的上面有三只“鹿”,用以表示众多。类似的用法还有“集”字,上面也是三个“隹”的,用以表示一群雀类的鸟聚集在树颠。
那时的河流绝大部分是清澈见底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河流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西北的沙漠化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中原一带奔跑着成群的麋鹿,很自然地留下了“逐鹿中原”的说法。而且这片地方还生活着很多的大型食肉类动物,特别是老虎。“苛政猛于虎”、武松打虎等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还常有熊出没。不然,不会有“熊掌鱼肉不可得兼”的说法。
阅读古籍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帝王得了天下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营造宫殿,阿房宫、未央宫、长乐宫乃至以后的紫禁城、圆明园等。土木之工,不可擅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要知道,中国的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其他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木结构。这是需要大量的木材的。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的咸阳、长安、洛阳、开封等大都市周边,并不缺少大面积的森林。里面有数量巨大的参天大木可供采伐。只有有了这样庞大的面积的森林植被,才有可能供养成群的飞禽走兽。据资料记载,仅康熙帝一人,一生中打猎杀死的老虎就有两百多只。要知道,研究表明,一头老虎的生存约需要一百平方公里的森林才可以的。
湖北这块地方,自然条件不是很好。湖北简称“鄂”,本意“在多咢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城”。“咢”是鳄的本字,多半为今天我们常说的扬子鳄。右耳刀“邑”表示与城有关。荆:一种带刺的灌木。成语有负荆请罪。楚:一种丛生的灌木。我们可以想象,那里是一个到处长满荆棘和灌木,且鳄鱼肆虐的地方。作为地名,荆在湖北。楚,包括今湖北、湖南的绝大部分。
§古人的居住条件
汉字的创造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前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先民们在物质上已经逐步脱离了食不果腹的境况,且走出了山洞,由穴居而改为建造一些简单的建筑物以供栖身。这些历程,在汉字中都可以看到。如:庠、序,厢,房,门等。这里的广、厂、户,均与建筑有关。
“门”与“户”之间是有联系的。“门”的繁体写作“門”,如果把上部的小方格下移到中部,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边上的两竖划就是门轴,其余的部分便是门扇了。半个门扇,便是“户”。读者可以自己想象一下。而“扇”字,与“户”有关,是一个形似户,由“羽”制成的物件。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古代的扇子的形状是在一个轴上能够前后转动且可以生风纳凉的工具,与我们今天的扇子是不同的。因而,我们的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的皇帝的扇子,一概都是清一色的形制,显然有些不妥。至少,春秋战国时期的形状要与明清时代有所不同。只不过哪些只是文艺作品,我们不必去深究罢了。
§先人对自然的敬畏
在人类发展进程的初期,古人对大自然产生的想象是抱着一种敬畏心理的。古人靠打猎采果维持生命和种族的延续。在生活和围猎过程中,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了野兽的可怕,特别是那些大型食肉动物。古人们目睹过自己的同类被野兽戕害的惨痛场面,也见到过电闪雷鸣,闪电引发了森林大火,而那些吃人的野兽竟也被大火吓得四处奔逃。苍天的神力让先人敬畏,他们便拿出他们的最好的东西敬献给上天。他们制作了供桌,用双手虔诚地摆上了丰盛的肉食。这便是“示”和“祭”告诉我们的故事。
古人走出了山洞,住进了房子的同时,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在室内继续表示对上苍的敬畏和虔诚,同样要祭祀的。“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故事。
我们的先人对很多的自然现象解释不清楚,而从内心又想了解事情的真相,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才促成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借助于占卜这种形式,来获取来自上苍的启示。他们找来了龟甲和动物的肩胛骨,用火烧灼,甲骨便发出了“卜、卜”的声响,从而形成了“卜”的读音。而甲骨上的裂纹的形状便是“卜”这个汉字的外形。“卜”之后,由专职的人员用 “口”表述出上苍的旨意,这便是“占”。这个过程合称叫做“占卜”。
§古人的嫁娶
氏族部落之间也是会发生争战的。黄帝与炎帝都是部落首领,他们的两个部族之间也发生过战争,最终的结果,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族,我们成了炎黄子孙。古代战争中,将士按杀死敌人的多少记功。他们总是割掉敌人的耳朵,向上级请功领赏。以手执耳,这便是“取”的本义。后来引申为“取得”、“获取”乃至于“婚娶”。“取”是“娶”的本字,加了个“女”字,便更准确地表达了“取个女子”的含义。因此,娶是单向的。后来才对应地产生了“嫁”。
§几组容易用错的字
既,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字误用的情况,因为它们的长相的确太相似,而且读音也相似。相似的外形表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左边的那部分,是盛食物的器皿的象形,上半部是容器,下半部是容器的腿。“即”的右边,是人的象形,人的头朝向容器,表示人靠近、朝向容器去取食。隐身引申为将要、接近、就等含义。“既”则不同了,右边同样是一个跪姿的人的形象,但上半部的图形表示的是一个嘴巴背离容器的形象,表示人已经吃完了食物。会意表示“完成”、“已经”的含义。如:一如既往、既定方针、既往不咎等。
许多经常用错的字,常常出现在一些繁体字简化之后,尤在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
卷,捲
这两个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简化后,合二为一。“捲”为繁体,仅作动词使用。卷,不是动词,作名词时,读第四音,如书卷气。作量词时,用于成卷的东西,如一卷轴画。这里,是不能带提手旁的。我们经常在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这种误用现象。如:把“紅旗漫捲西風”,写成“紅旗 漫卷西風”,这样是不对的。
后,後
与上面类似,这两个字也是不同的字,简化后,合二为一。简化之前,“后”只表示“帝王的妻子”的含义,而“後”,则是表示位置和时间关系的先后的后的意思。如果有沈阳的朋友,可以到沈阳市的一个文化广场看一看。那里塑了清代的十二位帝王(正史应当是十位,不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铜像,其中,在使用繁体字介绍与慈禧有关的两位皇帝时,都写的是“太後”。这显然是不对的。
城,市
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固定有形的、不可移动的人工建筑物,具有统治、居住、防御等功能。市,是用来交易的场所,可以移动,可以无形,可以按时开闭。市的这些特点,在《郑人买履》这则寓言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了解。市有一定的地点( 至之市,而忘操之);开市闭市有一定的时间(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只有城和市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才合二为一,既有城的功能,又有市的功能,才称之为“城市”了。因此,在古文中,极少见到“城市”这样的说法,即便有,其含义是说:城里的市场,断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城市的含义。
舍、捨
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汉字,简化后合二为一,也成了多音字。前者读第四音,名词。指住所,房屋,如宿舍、寒舍、舍人。捨,则是动词,读第三音,有放弃、抛却的含义,如捨弃,捨得,割捨。
游、遊
游的本字是斿,后加了三点水,替代本字,表示在水中游动,以区别于在水里游动以外的移动的意思,与“遊”的含义是不同的。
古语以单音词居多,这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可以知道,学与习是有区别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是有他特定的含义的。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类似的还有从事、翱翔、临摹等等。
在文学爱好者中,有很多朋友喜欢古文,也时常以古文的方式作文、作诗,我也读了不少。感觉里面最欠缺的就是对汉字的字义的理解。往往是用简化了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去表达古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结果是时常词不达意,影响了文章和诗词的风采,甚至闹出了笑话,实在可惜。
结语
我只是觉得,作为中国人、汉字的使用者,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和自豪的事情。世界上古文字有不少,埃及的楔形文字、古罗马文字、古印度文(梵文)无一例外都已经销声匿迹,永远地成为了历史。唯独我们的汉字,依旧如日中天,生生不息。这便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的奇迹!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如果再深入一下,至少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动动笔写点什么的人来说,便显得十分地必要了。
热爱收藏的人,总喜欢把藏品放在手上把玩,还要说出它的来路、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我们这些人,似乎比那些非文学爱好者们更能多喜欢一点这些每天在我们的眼前晃来晃去的汉字,我便总觉得有必要再深入地了解一下汉字,倒不是想刻意地挑人家的毛病,更主要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文字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所得可以完完整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与大家分享。这便是作此文的初衷。
让我们共同珍视汉字吧,它也是我们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