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看到悠然的这篇小说, 这样一个熟悉的故事曾经在童年不知被熟听过多少次,于是好奇心驱使自己细心读来。作者以我们小时候熟稔的大人们给讲故事听的开头方式,激起我们残留在心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好奇感,强烈吸引着我们跟随着走进山庙里,走进电影和想象中所能描述的场景中,听老和尚慢语絮言地讲经。
有序不紊地讲经受教的场面为接下来的剧情突变深藏伏笔,越发于惯有的相对安静中衬托出下一个场景的意外惊奇、高潮跌宕,形成强烈对比,就此抓住读者的心理,产生继续欣赏的吸引力,想要看个明白究竟下一个场面是怎么样的意料之外。 随后,作者如老到的摄录师,将镜头渐次推进,在老和尚的惊讶和怒气中,徒弟的突然闯进和突然离去,将庙旁一危难裸女子引入众人眼中,故事就此在“佛门清静,人命倏关”的主题中顺势展开。开头好,故事高潮引得好,有着强烈的感观效应,并由此在心底与故事的众人们一起进入到一种关于修炼关于人性的思考中。
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精心安排,在人物的对白及内心的活动上更有着细腻的描述,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提炼真情实感的功力,实中有幽默,合情合理中有风趣儿,不呆板,不生硬,令人发笑,在生动中读,在生动中笑,在生动中深深感悟。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语虽浅近直白,义却无穷深远。 善恶自在,行善行恶,全在于人性。修身养性,也是佛家本来之道。而修生养性,是为清静内心,除却一切恶之欲念,让人始终以慈为怀,一心从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门清静,戒欲戒色,面对生命之危,是禁还是救,是行善还是远离色,成为本故事的争论焦点,也是对佛义之真谛的一次真实而又严肃的考验。
空,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而真正能够做到空无一切的,少之又少。那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常有众佛徒欲空而还有之情,面对突然出现的秀色女子,不能绝无欲而坦然从事,这也证明了需要佛经常念、凡身常修之理。由此也再一次证明作者引出的争论之题的合情合理,不是超现实的随意想象的那种存在。
感恩,是为善之人常有的心理和品德。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下,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中,却因命被救而让救命之人惹来麻烦,无法报恩已憾而歉意又生,令获救女子左右为难,只好心存感激,为其减少麻烦,于是选择悄然离去,留下一页纸信,表达感激之情。
获救女子的突然离去,令读者与故事中众人一样愕然,于无声中留下深深思考和猜测---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选择?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怎么离奇曲折的身世?因何生命垂危倒于庙旁?小女子会因感恩而再次来到庙里么?会是怎么样的出现?又会与庙中之人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全都成为一个谜,急迫地等待着接下来的答案。而作者镜头就此停住,留下几多悬念,如说书中的“欲知后事,且听下次分解”一样。
我们有耐心地等待着下一次分解的尽快到来,让我们在作者的镜头前,在他细腻、变换的情节中跟随着一起深悟修炼与行善的人性之美!
原文链接:
http://www.my510.com/ac/wrd.php?arid=788743&userid=4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