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寒鸦-个人文章

以死亡的名义反思一场战争(读书之乐征文)

寒鸦
2008-03-25 12:24   收藏:0 回复:7 点击:2259

    阅读《黄石的孩子》的初始兴趣,是因为这本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都烙印上了“黄石”两个字,再加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也促使着我想第一时间了解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书看了一半,初步拟定这篇读书心得的大致内容,及至把整本书看完,我却作了彻底的否定,脑子里只有两个字---死亡。因为死亡而引发心灵上的震撼,撞击着灵魂深处的思考,悲痛、哀悯、愤慨、无奈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无论小说中的人物是死于枪弹,还是死于疾病,是自杀,还是他杀,这场持久、残酷的战争是剥夺他们生命的共性的罪魁祸首。在战争中,死亡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正如王太太所言:“这个年头没什么可以保证的,我们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哲米.巴尔斯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他曾经是乔治.霍格的老师,正直、善良而且幽默。特殊的职业使得他不但能了解战争以外的信息,同时还亲眼见证着战争中屠杀的血腥场景,因此他最看清了那些“骗子”和“强盗”的本来面目:一面鼓吹着“正义”的腔调,一面却肆虐着兽性的暴行。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根本遏止不了战争的延续的,唯一能做的,“那就是我的嘴巴,我可以告诉别人一些真相。”可惜,“骗子”和“强盗”是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的,“回敬”他的是一记耳光和一颗子弹。哲米.巴尔斯之死再一次证明发动这场战争的侵略者们残忍、暴戾,毫无人性可言,他们不因为你是游离于战争以外国家的公民而格外施恩,也不会因为你的正直、善良和幽默而侥存善意。
  
   我没想到小青会死,我更没想到一个十来岁上下的孩子,把死亡准备得如此从容不迫。临死前,他甚至已经想好了死后就睡在柿子树下,并且提前在下午就跟大家告别过,只是没人在意。没有人想到小青会自杀。虽然他幼小的心灵中一直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自从有了“黄石”这个战乱中新建的、快乐的大家庭后,大家已经让他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他也恢复了自信的笑容。可恨的是,战争的阴影很快就逼近了“黄石”,家,不得不迁徙到七百里外的山丹去。年幼的小青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他彻底厌倦了战争,他累了,于是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固守在家园中。小青是个聪明、自信但略显柔弱的孩子,他渴望上学,渴望学医,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赏。如果不是战争,没有人怀疑他长大后将是一个出色的人才。小青的死太过平和、太过安静了,以至于他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地勒住每个人的脖子,无法呼吸和呐喊。家,在一个孩子的眼中,那是多么温馨而神圣的地方,那就是一片滋生快乐和理想的沃土,而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一台高速前进的推土机,碾碎着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家。
  
   战争在毁灭家园的同时,也会衍生出可怕的仇恨,哪怕是强加给一个孩子。这一点体现在石凯身上尤为明显。用乔治.霍格最后的理解:石凯就是为复仇而活着的,他像是一个复仇之神,小小年纪便自愿承受起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使命。石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也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一切。他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姐妹被日寇羞辱、强暴以至砍头,自己是侥幸活了下来。生命对于石凯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惟有复仇。他开始变得孤独、冷漠、桀傲不驯,他仇恨所有的人,包括试图帮助他的人。他的身心长期遭受着疾病的摧残,生命的结束指日可待。但尽管如此,他复仇的信念却如钢铁一般的坚硬,哪怕是用毒品支撑到最后。一场意外事故,加剧了他生命的终结,也惟有死,他才是真正得到了解脱,他的笑容才显现出一丝儒雅和安宁。一个花一样的生命,却背负着如此强大的仇恨情结,这不是战争造就的罪孽,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人类永远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悲剧!永远拒绝战争!
  
   乔治.霍格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发生在他与六十余个中国孩子之间战争年代爱与救赎的坎坷历程贯穿着小说的始终。他是一名年轻的英国记者,抗战期间来到了中国,正赶上“南京大屠杀”,亲眼目睹了日寇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了将真相公之与众,他深入现场,却险些丧命。在杰克.陈和丽.皮尔森的安排下,他转战到敌后,从此命运便和一群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
  
   在“黄石”,他以博大的爱心赢得了所有敌视他的孩子们的亲和、信任,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种菜、打篮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孩子们找回应有的快乐和自信。在迁徙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着一个成熟男人主心骨的作用,带着孩子们战胜突如其来的困难,直到最后他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在他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他已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甚至是忘我的地步。遗憾的是,疾病的死神却“垂青”了他,战争中,医疗药品又没有保证,手上的“破伤风”最终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小说中的乔治.霍格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了解过他的事迹后,没有谁不肯定他的伟大。在他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他一直在与这场可怕的战争抗衡着,他以自己健硕的人格魅力,博大宽容的爱心,超凡的勇气和智慧从战争的魔爪下拯救了六十余个孤儿的生命。还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伟大的壮举呢?战争可以消灭一个国,可以支解一个家,可以剥夺一条生命,但战争却永远无法摧毁、磨灭人类所共存的、固有的、宽容的、博大的爱---对人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家与国的爱。还有什么比这种爱的力量更可贵的呢?只要有爱永存,任何试图毁灭人类的战争,终究是会失败的。
  
   当我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我有意识的把一些页面折叠起来,便于记忆深刻。当我的写作告一段落时,折叠的页面会被我轻轻地抹平归位,但印痕却无法消除,犹如我对这场战争和死亡的思考一般。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