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shanxiao-个人文章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及间接兴趣的培养 何心明

shanxiao
2008-05-08 16:39   收藏:0 回复:4 点击:6776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及间接兴趣的培养
  
   何心明 刘胜慧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或趋近认识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获取,牢固掌握和巧妙运用知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林在回顾自己学习经历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爱因斯坦把学习的成功概括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科学巨人对学习兴趣的肯定,凸现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教改,“与其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莫如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个被无数教学实践验证的正确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兴趣不是与人的个体同时降生的心理成分,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培养才能形成。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作用、学习兴趣发展特点和形成条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一心理过程为主线,对怎样培养学习兴趣作些粗浅的探讨,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兴趣的形成和作用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并非与生俱来,有其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完整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起源于好奇,在接触好奇心指向事物的过程中强化,进而发展成为直接兴趣,再从直接兴趣转化成以志向、意愿为标志的间接兴趣。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对兴趣的起点——好奇心作过这样的描述:“好奇心很重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也说:“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青少年去发现生活的世界”。好奇心驱使着青少年主动观察、接触身边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愉快、成功和喜悦等快乐情感,其效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无论身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情感不断刺激,好奇心将逐渐发育成直接兴趣。如果持续强化直接兴趣,最终将会形成“心中有了大目标一切困难皆可踩在脚下”为特征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一经形成,学生就具备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习自觉性和热情,在别人看来是又苦又累的事情,他们却乐此不疲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当作莫大享受。
  间接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发展和科技文化学习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能激励对爱好语文的小学生努力学习字、词、句和写作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应职业打基础做准备。第二,对正在进行的学习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学习。第三,促进学生深入钻研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特点
  小学生从好奇发展到兴趣的过程中,因其阅历、知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带有以下特点。
  1、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在低年级时,由于活动的目的性差,其兴趣往往容易受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从而产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加学习活动。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是对学习过程本身形成兴趣,例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具有明显的直接兴趣特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有所认识且能主动关心,学习兴趣大多由自身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间接兴趣的主要特征开始显现。比如,虽然对某门功课或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它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取得成效。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
  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其兴趣会从课内学习扩大到课外学习,从阅读童话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从玩小玩具扩大到科技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广度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以理想、奋斗目标为标志的中心兴趣尚未形成,多以满足好奇心为学习目的。这个时期,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引导其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由不稳定逐渐向稳定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稳定,既可以很快产生,也可以很快消失。比如,他们可能一会儿喜欢写字,一会儿又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阅读,一会儿又喜欢计算。只有到了中高年级,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才会稍长一些。兴趣从不稳定向逐渐稳定转化的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持续的正向激励,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从不够稳定到稳定学习兴趣的过渡。
  三、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小学阶段,学生开始为长大后将要充当的社会角色打下知识文化基础,这个基础构建得牢固与否,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呈正相关关系。而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则需要学校、教师围绕兴趣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预期、学习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动机明确,学习兴趣往往比较容易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能做到刻苦、努力、自觉。相反,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预期的学生,多数都表现出为学习而学习,为理论而理论的情绪,明显缺乏学习激情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学习预期,使其明白当前的学习与未来担任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努力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2、知识深度和广度
  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学生个人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兴趣也就不断增加。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听懂了就有兴趣”,“作业做不出来就没有兴趣”这些话,反映出知识掌握程度对学习兴趣的作用,说明知识基础不牢,学习成绩不佳,是学生学习兴趣消减的重要原因。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则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夯实知识基础,注意扩展知识面,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课程难度安排,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难点,通过持续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3、认识与情感
  学习兴趣与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强烈。反之,在学习活动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调,紧扣学生的心弦的叙述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个人感情的流露特别是对所教学科热爱情绪的流露,是最具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效能的方式。
  四、小学生间接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形成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善于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就会把学习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极大乐趣。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的方针,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好奇心的授课方式,持续激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的方式有:
  1、以情激趣
  以情激趣。是以激情为铺垫,引趣入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学中的情要系于教材,系于教学目的,系于学生心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将文情、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按照课文内容要求倾注进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把与教学内容通过师情、同学情传达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起学习兴趣。
  2、以奇激趣
  以奇激趣。巧妙设计启发式问题,或运用电视投影仪等教学媒介,使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兴趣。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非常适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的课堂,教师同样可以用最精练的语言,选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3、以疑激趣
  以疑激趣。即运用设疑、持疑、释疑的教学艺术手段引起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满脑子都充满了对知识、世界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有意设疑,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解疑冲动,然后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逐渐解除疑惑。以疑激趣的教学法,不仅能持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强化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新激趣
  以新激趣。以新鲜的富有启发性的事理或故事替代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和单调的讲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新为主线,在形式上、讲课上、表达上、动作上甚至声调上避免墨守陈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这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让枯燥无味,硬涩难懂的知识,轻松进入到学生们求知的思维中。
  5、以趣激趣
  以趣激趣。运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趣味化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习兴趣。以趣激趣的方式,要求教师配合学习内容选择的讲课材料要幽默,富有趣味,起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小学生阅历不多,思维严谨程度不够的特点,选材要限定在学生能懂能理解的范围,最好能选用他们生活、学习、游戏中的事例和现象作为材料。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乐趣,并通过有趣的学习获得课本和课本以外的社会、科技等方面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间接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选用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法,从激发小学生好奇心切入,孜孜不倦地培养学习兴趣,尽快将直接兴趣转化成间接兴趣,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