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潇月-个人文章

也谈闻一多

潇月
2008-05-21 17:14   收藏:0 回复:5 点击:5671

    在此之前,我对闻一多的认识仅停留在当初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最后一次讲演》,以及他惨遭特务暗杀之死。再细节的,我便无从得知。又或者,我认为我并非是学术研究者,因此我无需认真地来研究透彻一位名人的轶事。但是,梁实秋的一则《谈闻一多》,不算长篇的五十来页,却引发了我对闻一多的浓烈兴趣。
  真不晓得闻一多在新诗的写作上,竟是这样的漂亮出彩!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依照梁实秋的叙述,闻一多的诗作理应是受着美国“意向派”新诗以及英国近代诗的影响,他的天资很是聪颖,他很好地糅合了美诗与英诗的长处,写出来的诗,不仅形式整齐,节奏有规律,擅长于细腻描写,即便是古波斯诗人那种潇洒神秘的享乐主义,他也是仿得惟妙惟肖。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让我忍俊不禁,他不仅展示了他的诙谐趣味,更体现了一种凡人难以企及的联想与创造;而《四十二首红豆诗》的浓情缠绵,我心里直是忍不住地呼他是“情诗王子”,那些美丽的情感流露,还有那些比拟得惹我惊叹心醉的句子,简直是行行成诗;《忆菊》又是越读越有味道,细致的描写,声、色、味三者,俱全俱满是热忱;《死水》的形象比喻,更是他深沉的爱国热情,好像这也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再又他为夭折的幼女所作的《忘掉她》,随着那些反反叠叠的用语,他隐在其内的沉恸真情,亦重重复复地敲击着我的心……还有好些诗作,我一边读着梁实秋的随文摘要,一边网上搜索出来,读着,都能听见那颗在他胸腔里热烈跳跃的心。
  我时常以为,之所以会有诗这一体裁,就是为了让写者更好地抒情,抒得真实流畅,抒得激引共鸣。在这一点上,闻一多是绝对地做到了,甚至是做得更好。只是稍微有一点不算瑕疵的缺憾:他似乎过于追求形式的优美,不经意或有意地进行了词藻上的雕凿,于是,他的诗,有时便失去了朴实自然;因此,写出来的诗句是很美,但不可避免地显出了矫揉。可是不管怎样,闻一多在新诗的创作上,仍算得上是开山鼻祖之类的领先人物。或者是他的艺术气息影响了他的诗作,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西洋油画,不仅有着浓重的描绘与渲染,还有着大胆的想象和新鲜的比喻,这些,无不成了华美的艺术作品。
  的确,闻一多习过一段时间也许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油画,而且,他的画功应该是很不错,至少从梁实秋对闻一多的短暂的油画生涯的述说里,不难看出梁实秋的肯定态度。自我作一个大胆的猜想,估计闻一多的画功在梁实秋看来,还真是能如闻一多所作的“梦笔生花图”,当真是笔之所触,处处是花。为什么闻一多没有学习中国的国画?或者,是与他的教育背景以及当时所在的社会环境相关,在此不多做赘叙。
  其后,闻一多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梁实秋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诗经》研究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解释《诗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指的便是《匡斋尺牍》。我并没有能够耐心地搜出关于这个划时代作品的详尽内容,倒是在匆忙的一瞥里,看到了流传在网络上的关于此编的积极评价。而他的《古典新义》,更是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好奇的是,闻一多尤其热衷研究杜诗,其中会有怎样的隐秘,我不可得知,也许这仅是闻一多的嗜好。
  如此说来,我倒是对闻一多在学术上的贡献似是反而忽略了,也许是我无心地将我的全部侧重点都放在了他在艺术以及文学上的作为;如此说来,我认识的闻一多,是一个具有感性性情的闻一多了。只是,在我知晓了他的俊逸潇洒之后,再想起他后来刻图章以谋生的穷困日子,我还怎能认可“君子固穷非病,越穷越浪漫”?!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