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尊孔复古-个人文章】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尊孔复古
2008-06-05 16:55
收藏:0
回复:1
点击:5136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的田园人生
义熙元年(405年)秋,陶渊明在其叔父陶逵的介绍下,当上了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冷眼环顾了一回县衙大堂,将大印重重地堂桌上一拍,脱下官帽,冷笑几声,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县衙大门,至此,也走完了他十三年的仕宦生涯。
于是他纵情山水,放歌风月,回到山野怀抱,听松涛阵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壶接宾侣,饮满更献酬”。十三年来,他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付出,却又不断失望,不断尝试,却又不断失败,终至绝望,最后,他累了,醒了,不争了,舞动襟袍,长歌一啸《归去来兮辞》,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了,他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从此,脱离“尘网”冲出“樊笼”的陶靖节,真名士自风流,用他的铮铮傲骨,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地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敲击着人们的灵魂,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渊明年幼之时,家族式微,八岁丧父,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这对他日后的个性修为都作了极好的铺垫。他在其外祖父家饱览古籍,在其时代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情形下,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也让他从此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中苦苦挣扎,但同时在他身上出现的两种思想也相安无事,他采取了“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此消彼长,儒道两家思想在其生活中交相辉映,时时处于相辅态势,这也为他其后归田园居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也为他安于归田园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又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在这样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家族名士遗风也流趟到了陶渊明的血液里面。他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在父未亡之前,他度过了短暂而欢愉的童年,其余时间陶渊明已被无情的现实浸抛到贫困生活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这一段时间也是他起起伏伏之时,起仕罢仕,反反复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让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切实感受到官场风云的变幻莫测,也感受到了晋之官场的现实黑暗,让崇尚心灵清净的陶渊明个性承受严重压抑,他也成了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最后,他终于自去其官。仕宦生涯的终结,是他对现实社会反抗的顶点,也让他终于走上了归田园居的悲状人生;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心灵的沉静,个性的释放,内心的空明,少了官场尔虞我诈的干扰,没了腐败攻讦的烦乱,陶渊明终于可以想说就说,想唱就唱,在山水田园之间他的灵感迸发,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用他的铮铮傲骨作支撑,开创了一代田园诗的新诗歌题材,并将之推向高峰,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苏轼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得中国顶级诗人、词人如此赞誉的,实难能可贵也。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陶渊明用他那广阔的胸襟,刚正不阿的品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操,亲身体验劳动生活的挚诚,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无不成诗之体,诗之魂。
陶渊明得感谢生活,没有这样一段起起落落的人生经验成就不了陶靖节如此高水平的诗歌创作。
正因为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正因为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给后人也保留了大量可贵的历史真相。他写了农村的宁静、祥瑞和萧条、稀落,也写了自己“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他“悠然见南山”,他“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陶渊明是真实可爱的,他既写田园居的乐,也写田园居的苦,他把最本真的生活展现在了众人面前,他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农村幽静优美的环境和人们远离世外被涤荡干净了的心灵,让人向往。
我在始终固执地认为是儒道两家思想成就了陶渊明的同时,我也从他。
看陶渊明写菊,我替他高兴,但同时替他不值。本是有才人,为何要归隐,不是社会所逼,他断不会让自己满腔的抱负随着花谢花开。他以菊自喻,或许也只是他对自己撒的一个小谎吧,因为这个有着鸿鹄之志的男人,他深深地陷落了,男人好斗的本性决定了他想翻云覆雨而不能,他自己是多么的无奈啊。
看他写《饮酒》,我对这个男人充满着悲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淡定是淡定,从容是从容,道理也实在,可是这里透出了多少无奈啊,这个男人是不得已啊。以他之才,原本应高居庙堂之上,现在却不得已要处江湖之远,他甘心吗?可是他不能,他是在借酒浇愁。不要责怪他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更不要责怪他因为饮酒过量,导致教子无方,其子无能,他并不是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只是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我们没把接纳他的社会,我们没有提供给他施展抱负的平台。嗜酒的男人很多,像这些流逝在历史长河中却又曾在这条长河中掀起浪花的男人们一样,他们都是真英雄,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就是困兽,他们拼命把自己灌醉,也不过想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暂时的休眠状态,寄情山水之间也只是转移注意力,他们若之奈何!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出生于没落的显宦家族,曾经的美好让他还固守着一份执著的优越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又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当他的社会认同感无法实现,他只想要“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他要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他把他的理想都寄托在《桃花源记》里了。
他给世人描述了一个乌托帮的社会,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他强烈地抨击了现实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无限追慕,他用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现实社会的丑陋,他用他高洁的审美理想给世人勾画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祭台。
陶渊明家有无弦琴一张,与之相伴终身,闲来常抚弄寄意,十指在琴上轻拢慢拈,横抹竖挑,朋友笑其有琴无声,他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