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iii洁白的哈达-个人文章

爱愿

iii洁白的哈达
2008-06-18 18:08   收藏:0 回复:1 点击:4693

    水有水性,人有人性。水性无外乎无色、无味、液体状。人性的曲奇无形唯有爱愿将它诠释得露骨,唯有爱愿将它解释得通透。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这首歌将万物唱得死灰复燃竟相挥应,旨在世间充满了爱、充满了爱的奉献。看那凝神于歌唱中的唇形,听那飘荡在浩无边际的苍穹间的腔声。绝唱!让听者犹似看见了横无际涯的海洋上独行的船只,不论海啸波涛它都能平稳前行!我相信曲不是人们胡乱搭配的线谱,我相信词不是随意臆造。我不相信曲辅词,也不相信词辅了曲,它们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这点是我们任何一个心底有着爱愿的人都可去聆听去感受的!凝神、注目、倾听——有人惊叹:甚是和谐完美,是这词曲绝配注定了这绝唱啊!就像爱愿,斩不断的爱、愿情系。它并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罕至,相反它响彻云霄浸润人类心田,如爱愿似种子落地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土壤里轮回再轮回……
   怀以感恩的心,就会发现世间充满了爱。爱愿也在人体的中心位置根深蒂固!女祸造人,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唯感成就。我们的双眼可以用一只去看好的用一只去看坏的,犹似美丑不能兼存;可以用双眼去看坏的,本质里瞅见了美,发现了坏是值得原谅的。实行后者的人才是爱愿的载体,是黑暗里灯光的组成点之一;实行前者的人仇视人间的爱愿,迷惑的双眼美丑难辨,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的“实践者”。
  说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是言在先行在后呢还是行在先言在后?几天前和好友讨论过,结果各有不同成了预料中的事儿。她赞许了前者而我认同了后者。
   人之所以为人,他会写作,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往往在写的时候发现灵魂深处的蕴味,有过程性质的,有总结性质的。上面的那句话明显是总结性质的,它占据我写作文字即少的16个字符位置。但在这里我仅因写作引用,那个总结者已不知生死于几十年更或是哪朝哪代,其人也绝非善类。读过那八个字,凌厉坚决。好似预行某害人利己之事,可以看出此人本性,害人利己是他一惯的行事之道。在这里出口这八个字,就如口头阐腻耳。说其引用,倒迷惑了众人,不如说他遗承了总结者的“精髓”。读过那八个字,犹感笑声大起。那种感觉,让人感觉措词不当,实在该为“笑声”前加一“狂妄”形容词来形容一番。可能是预谋害人利己的事达到了理想结果所以大发感叹,以表赞同先人之言。我相信所谓的总结者也是以此为乐,由衷感言。可他没想到死神在征服了他之后,这话仍旧在世间流传。轻者轻,说说而已;重者重,他们将之与行为并行不悖筑就了一个个人间牢狱。他们自己缩短了死神征服他们的进程!好友的不同意见(言在先行在后)我相信仅是少了对根源的挖掘和追溯,她只是一个引言者,因为我也仅听其言而未见其行。在此要申明:害人而利己、利己不利人有差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有前者堪称,后者只是心中的爱愿太少。
   洞悉世间悲苦的双眸带着诚挚,容易为大多数人感知。他们的爱愿奉献不完,燃烧不尽。生命人人都占有,死神却要征服所有的人——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没有爱愿!
   愿不带去心灵的伤害,愿意能给予快乐心情;愿不带去束缚的枷锁,愿能赋予自由之身;愿不带去烦恼和困苦,愿能给予幸福快乐。愿以爱为前提,愿是爱的必然产物。
   生命在爱愿中漫步,爱愿在生命里滋生。充满爱愿的心是无比幸福的,这幸福不求满足,这是追求拥抱的一种向往。而满足是一种安慰,与之相伴的是遗忘,永恒的心灵永不满足,因为他追求完美,而完美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签名:
我笑我哭,我直面我的情感世界.每一分感动每一次心伤的流露皆发自心灵田地!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