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月射寒塘-个人文章

陕北民歌随笔

月射寒塘
2008-08-23 22:26   收藏:0 回复:2 点击:5407

    陕北民歌随笔  文 / 月射寒塘
  
  
  
  
   我有幸看了2008年8月19日晚上“延安民间艺术大赛颁奖晚会”彩排,也有幸看了8月18日晚上陕北民歌第一组选手的决赛。决赛分两组进行,由于第二组在8月19日上午,和我上班时间冲突,只好忍痛做罢。
   用爱人的话说,我没有喜爱陕北民歌的资本,因为我不会唱,但我依然痴迷于此,有民歌演出尽力争取票去看,晚上也是去UC房间或打开自己的音箱听陕北民歌。无疑,这次现场感受比赛的气氛,现场聆听各路选手的演唱,让我更刻骨的感受到了陕北民歌的魅力。
   诚如孙文珍老师在报纸报道中说的,这次民歌大赛体现了高质量、高水平。选手参与人数多、参与面很广,参赛曲目也是异彩纷呈,部分歌曲在词、旋律、配器方面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就我感受而言,还有这么几句话想说。
   有伴奏固然好,伴奏合适了,对歌曲演唱效果起到很好的提升。但是如果伴奏不合适,却会限制歌手对歌曲的演绎、创作,这样歌曲的内涵就无法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尝试一下无伴奏演唱。清唱可以彻底放开声线,可以自由自在的演唱,就好象在山梁梁上惬意行走的时候,歌曲随口流出,响遏行云、随风流传,才能真正体现出信天游的神韵。看彩排的时候,两名一等奖获得者联袂清唱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那嘹亮的歌声响起,跌宕起伏,回音袅袅,我眼前立即浮现出黄土高原苍茫沟壑的大背景下,翘首的妹子,路上的哥哥,依依招手、缠绵不舍的情景……
   虽然说这次比赛中涌现出来许多创新作品,比如钢琴、电贝司伴奏,比如在歌曲旋律上尝试变化、歌词中加入说词等等,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还是不够。唱来唱去,仍然是老祖先留下的经典作品,比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兰花花》、《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等,即使换了歌名,仍是一首歌,重复的参赛曲目很多,这让我赞叹老辈流传下来的歌曲不衰竭的生命力同时,也不得不遗憾新作品涌现的太少,或者说与时俱进、新形势下的经典陕北民歌太少了。陕北民歌要传承、要发展,要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创作新作品,才能真正把我们喜爱的陕北民歌发扬光大。
   陕北民歌固然粗犷、苍凉,嘹亮的声音可以更辽阔更宽广的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但是真正要把陕北民歌唱好,却不是比谁的声音高低。打动人的歌声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所以用情演唱是首要的。个别选手在比赛演唱时过多的在意了声音高度,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限度,甚至出现了声音唱破现象,演唱效果大打折扣。
   从舞台服装来看,一提起陕北男人,好像白羊肚手巾、羊皮袄就是一种标志,所以一唱陕北民歌,选手们清一色的都选择这样的穿着打扮。其实,就社会发展到目前来说,白羊肚手巾、羊皮袄的穿着打扮即使在偏远农村也不多见了。呵呵,望眼各路选手,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装束,如果说一个两个还新鲜,一普及就有点视觉疲劳了。所以,我想是否能在服装上进行改进?即使白羊肚手巾、羊皮袄的打扮,也考虑怎样变点花样,让自己和别人有所不同才好。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原生态唱法,未必就不能借鉴学院派的发声技巧,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或许更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这个话题比较深奥,需要专家们来探讨,我想起《血色浪漫》里的陕北民歌插曲,龚琳娜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了众多观众,把陕北民歌的韵味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又牵扯到一个歌手的个人艺术修养问题,对歌曲的领悟深浅、表现能力强弱至关重要,这就更需要专家来评说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陕北民歌爱好者,一个普通的观众,一吐心中所感而已。
   衷心的祝贺获奖的选手们,也衷心的祝福陕北民歌有更光明的未来。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