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酸风射眸子-个人文章

格律诗这东西(之五)

酸风射眸子
2008-10-29 14:06   收藏:1 回复:5 点击:4666

    五
  
   绕不过去的格律哟。呵呵。
  很多人公然反对格律诗,这也是对时下复古之风的一种反拨。我有一个朋友,写旧体诗,却极不喜欢格律。他跟我说:“写作中我是不受格律的约束的,我力求一种境界。语言的表达尽量通俗,上口,读起来可以使口齿自然的闭合。”他前边说的,我无异议,可是须知,那格律,本来就是要让你读起来“口齿自然闭合”,有音乐感啊。
   格律是什么?格律指诗词歌曲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其中的“律”,“说文”为“均布也”。那应当与音韵相通。音者,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韵者,和也。如果说,格是对对仗而言的话,那么律,则对平仄、押韵均有制约和要求。说明所以讲求格律,就是源于音乐、吟咏。诗写出来是用于吟咏的,而词曲是用来吟唱的,不讲音乐性,诗就不成其为诗了。我们在电视里看文怀沙老先生吟唐诗,觉得是那样的美,那是有旋律的啊。旋律是有音高(低)、音长(短)、音强(弱)的,因为那就是音乐的三大要素的啊。平仄不就是音高低么?顿挫的节奏不就是音长和音强么?押韵,不就是“均布”、不就是“和也”么?有人说现代诗似乎不大讲究这种音乐感,其实也是一种偏见。现代诗也要讲究的语言节奏感。不能说“现代诗要减负”就把诗应有的音律,那种读起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也“减”没了,只有诘屈聱牙的份儿。
   格律诗,必须合于格律。但合于格律者未必就是诗。格律诗是偏正词组,格律是对诗的限制和修饰。比如现代诗、古体诗等。所以,诗,是必须的。比如有位老先生写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恕不赘举),仄仄平平仄仄平,合于格律中的平仄,然而不是格律诗。
   格律诗不是旧体诗的惟一。
   格律诗又叫“新体诗”,在它出现前的一千多年是不讲格律的,那时没好诗么?譬如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乐府、歌行、古风等,是诗么?诗必格律,作为自我的一种爱好,无可厚非,以之律人,那就是害了格律病。 什么事你把它绝对化了就走向反面了。有些人,特别是一些老先生学诗,不从大处着手,就是从这个“技术层面”铆劲,他自觉不自觉地已经走入了诗的“末”道。
   诗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格律充其量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或者约束,如果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意境、气韵、风骨等审美价值的话,那就不是诗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快板书不是格律诗,尽管它可以符合格律。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
   还有那个“平水韵”。很有些“学会”的专家们仍要抱定这具僵尸不 放,倒也罢了。但也不要以之律人,律人就是“有病”。
   说个笑话吧。
   高心夔,晚清著名诗人。但他两次考试都“栽”在“平水韵”脚下。平水韵中的十三元,此韵中有的字,在现代有多种读音,易与“先”“真”“文”等韵相混。鬼使神差,心夔在作命题律诗的时候,诗题限押“文”韵,而误入“元”韵,遂不入三甲之列。状元衔就这样与他擦肩而过。第二次参加会试,心夔入了二甲,参加殿试。心夔又记错了韵部,押韵的八个字除了“门”字外,都押到了“十一真”韵,而“门”字在韵部却属于“十三元”。考试出韵,内容再好也要被淘汰,榜下了,心夔又列四等。同时落选的王闿运幸灾乐祸,送他一幅对仗工整的对联:“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成了终身遗憾。如此饱学举子,竟然在平水韵中栽两个大跟头,如果那平水韵与他们平时用语发音一样,何至于呢?
   作为学问,平水韵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懂些平水韵,也会知道古人用韵与今韵的区别,了解音韵学的发展脉络。我觉得,仅此而已,岂有他哉!听老师讲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韵脚竟与今不同,是押韵的。可那时平水韵还没问世呢。
   我的意思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普及几十年了,人们现在都按普通话讲话,书面用语更完全以“拼音方案”为准。平水韵是古董了,你那个“入声”字,在北方找都找不到,何必让它这棵树把你吊死?我们试一试那些平水韵用得烂熟的老先生,让他们用平水韵对话,会是一个什么场景?想来,是说不下去的吧?我们高兴地看到,现今实行的有《中华新韵府》,也有《中华今韵》等,说明诗韵改革,不得不耳!
  
   借用一下大翻译家、文学博士杨宪益老先生的诗来作结: “经冬影子尚嗡嗡,不适时宜笑小虫:不是讨嫌多讲话,只缘一动便招风。”
   (2008-10-27)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