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烨芙蓉-个人文章】
我的汉服制作之路(09年7月更新)
□ 烨芙蓉
2009-05-07 14:07
收藏:0
回复:33
点击:11838
关于“汉服”的一些辩误
文/烨芙蓉
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4000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辩误】
1.汉服不是古装、戏服。
2.汉服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它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4000年中,汉民族主要居住区内,汉人的传统服饰。
3.汉服不是“唐装” (唐装的原意指代唐代的汉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与现代的唐装概念明显不同。而现代概念的唐装于APEC会议后,迅速流行,而事实它是由满族的马褂演变而来,并不属于汉民族的服饰,只能和旗袍一样算是满族民族服饰的一种现代演变。
4.汉服有不方便的,也有方便的,汉服是有礼服与常服之分的。
5.汉服中有许多是传承数代的礼服,如:曲裾、直裾、深衣……
6.传统的汉服礼服不是靠“设计”出来的,都是有据可考的。
7.国际化更需要突出民族化,多元化不是要把汉服磨灭掉!
8.汉服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根本不会影响民族团结。
9.穿汉服绝对不是作秀、不是吸引“眼球”,而是期待传统文化可以得到复兴。
10.(汉服)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华夏文明重现光辉,回归华夏正道。
11.汉服是和服、韩服的始祖,更曾对东南亚各国的服饰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所以我们无需因为总有人说汉服像和服、韩服而难过,应该为此更加努力地宣传。
12.汉服的精神,是华夏的“根”和“本”,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它只是给我们重新认识华夏文明打开一扇窗。
13.民族服饰涉及到民族心灵,我们无法用现代的审美观念来看待汉服。
14.以天气炎热来否定汉服缺乏科学依据,古有夏季穿着七重衣,而见胸口朱沙痔一说,离开历史谈传统服饰是荒诞的。
15.多数穿着汉服的朋友,都是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喜爱上汉服的,但汉服只是我们汉民族文化的一个代表,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三月,我开始了自己的汉服制作之路,从简单的中衣到男士直裾与小曲、襦裙,在制作的过程中,使我对于汉服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了新的理解。
应彩云飞的要求,放一些汉服款式图在这,让大家学习、欣赏!
本帖将时时更新……
············
【汉服介绍】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名称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
以上简单介绍摘自“百度”。
作者签名: 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汉服、汉文化、华夏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