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沙漠雏菊-个人文章】
美哉,拐角铺
□ 沙漠雏菊
2009-07-13 09:30
收藏:0
回复:1
点击:5715
出呼和浩特往东几十华里,就是我的家乡拐角铺了。呼集公路穿村而过。它背倚阴山山脉,面临大黑河。是卓资县乃至全乌兰察布市的富饶之地。关于拐角铺这个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清乾隆年间,一次,乾隆路过此地。正赶日影西斜,人困马乏,便下令在此打尖。稍作歇息后,乾隆出来散步,远远望见村东一户人家门前车水马龙,便兴致勃勃前往观看。原来是一家小饭店,食客还真不少。五张饭桌座无虚席,生意竟可以和京城的“东来顺”媲美。乾隆信步走了进去。伙计见又有食客上门,一面抱拳作揖,一面连连道歉:“不好意思,您来迟一步,您看,本店已高朋满座,您是不是……”
“小二,”这时,一位精悍的中年汉子闻声从内屋挑帘而出,仔细打量了乾隆一眼便对伙计说,“你去招呼其他客人吧!”又转身招呼乾隆道,“客官,您不必介意,来者都是客,您若不弃,请到内室。”
酒酣夜静,店老板送乾隆出门时,乾隆问:“贵地怎么称呼?”店老板直言相告:“我是从山西出来的,见这个地方上陶林、下归化城方便,时常有过往商人、牧人路经此地,便开了这家小店。村里的人家,几乎全是从山西逃荒来的。因为村里贾姓跟郭姓是大户,叫贾家村郭姓人不高兴,叫郭家村贾姓人不满意,所以直到今天,大家还没想好该叫什么名字。”乾隆当时已有醉意,他环顾一下四周,一指小饭店:“你这饭店就在拐弯处,我看你们这村就叫拐角铺好了。”店老板一听连声叫好:“拐角铺这名字好,以后我的小店就用这三个字。”结果,拐角铺这个村名一直叫到今天。
建乡时,乡政府选址定在拐角铺,上级命名为复兴乡。那意思就是拐角铺要更名叫复兴了。但时至今日,一说起复兴乡,人们就知道那是以拐角铺村为首的十几个行政村的中心;一说拐角铺,人们就明白那是乡政府所在地。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拐角铺在历经“大跃进”和“文革”的劫难后,直到1983年,才又一次焕发了青春。土地承包到户后,不少村民很快步入了小康。商店、门诊、美发、饭馆如雨后春笋,仿佛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平坦、宽展的沥青路两边,摆满了各种摊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开放,近几年来,拐角铺已逐步走上了以种、养殖业为基础的两大龙头产业。前年,由上级部门牵线搭桥,拐角铺已和伊利联手,全村60%的农户饲养了2~8头左右的奶牛。产奶业带动了农业和其它副业的发展。现在,拐角铺四季都能吃到时鲜蔬菜。村边路口,你只需放眼一望,就可见到一座又一座塑料大棚。包括拐角铺奶站在内的其它三座奶站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乡民的生活水平。他们开始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玉米和小麦、豆类和山药的套种,不仅拓宽了农民种田的视野,也使他们获益匪浅。你如果是秋天来拐角铺,那哨兵似的高粱、长城般的玉米、脸盆大小的葵花,诱人的红萝卜、黄山药、白糖菜,不把你醉倒才怪。如好客的拐角铺人再邀你共进晚餐,那一笼醇香的、蜂窝状的、玲珑的莜面窝窝,一盘煮透的开花新山药,两穗珍珠般晶莹、棒槌般大小的老玉米,三块深红镶浓绿皮的老南瓜,半碗油炸辣椒醋盐汤,不把你吃个肚儿圆才怪哩。那一刻,你才知道新粮和丰收的内涵与外延。
沿村北阡陌间一条窄窄的小道,前行五、六百米,就能上山。如今被落叶松、酸刺、山榆和山杨装扮得郁郁葱葱的阳忽凉山,让你尽饱拐角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眼福。这阳忽凉山,在三十几年前,就有一武姓老人在此义务植树造林。如今方圆几十里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他长眠在青山绿雾里,默默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和乡亲。他生前居住的“挖跃沟”已被区内一有识之士买下,正在投资兴建旅游项目。不远的将来,拐角铺就会以一个拥有交通、旅游、产业为一体化的经济大村林立于全区的前列。
拐角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阳忽凉山往东北约二里,有清澈见底的水泉梁。泉水数九寒天也不封冻。在犬牙交错的大山深处,白茬沟和红脸坡远近闻名。春天,桃杏花一开,远远望去,像是绯云落在了山腰,夏天的野花姹紫嫣红,那鸟语花香的瑰丽景色,足以让所有的路人叹为观止。秋天,满山、满坡层次递进的红叶,你见过吗?这时你若进山,那浅红的油瓶瓶,深红的绵果果,金黄的酸刺,黑紫的山葡萄,保证叫你吃得甜酸适口,流连忘返。冬天,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让你更进一步地领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北国风光。
在拐角铺村南,大黑河畔,有一条由无数泉眼汇集而成的清清小溪。泉水一年四季涌流不息。孩提时的我,最爱到河边吃冰凌,那冰凉、甜脆的感觉,直到今天,还在唇齿间回味。有一年发大水,有人怕淹了自留地,在小河下游筑了道坝。没成想将河水蓄成了小水库。两米深的水潭,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好去处。夏日午后,波光粼粼的绿色水面上,鹅、鸭争相与孩子们嬉戏;还有鱼、青蛙和蝌蚪,也不时探出头窥探一下这欢乐的场面;颀长、茂密的水草丛中,又有哪一个孩子发现了鹅蛋和鸭蛋?……瞅着这一切,你不觉得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
有眼光的商家便要买下这片水塘。村委会以天旱要放水浇地为由婉言谢绝了。我听说,事后村委会的一个干部对村民说,咱不能肥水流了外人田。那宝泉,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我们手上流失。
出村往西南约半里,就到了庙上。文革前,这里曾有一座金碧辉煌的三进大庙“玉皇庙”。当年香火不断,出家修行的和尚有数十人之多。据老人讲,玉皇庙的建筑风格酷似呼市的五塔寺。庙前地势平坦,有小河潺潺流过。河上还有一座“金水桥”供人进出庙之便。然而,“破四旧”在一夜之间,就把“玉皇庙”夷为平地了。后来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来此勘察,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我曾来“玉皇庙”遗址浏览。走在昨日香烟缭绕、钟鼓不绝的废墟上,我的双眼潮湿了。那些当年“凭一时之勇,”“造千年之劫”的“英雄们”,是否会有愧疚之情?可以说,玉皇庙是拐角铺自清朝以来的文化遗存,它对研究自治区的佛教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除旅游资源外,拐角铺背后的阴山,除了有金、银、铜、铁等多种矿藏外,还生长着黄芪、甘草、党参、蘑菇、金针、蕨菜等中草药和土特产。95年,一村民在水泉梁首次发现脉金。仅十亩之地,就让拐角铺的村民在一夜之间翻身。由于违反国家矿藏开采的有关条例,再加上乱采乱开遗留的危险隐患,乡政府及时制止了采掘。但有不少人仍想一夜暴富,没事干常常上山转悠,说不定哪天眼前一亮,一块金子就让他后半生受用不尽。
站在复兴乡境内最高峰卜洞梁俯瞰拐角铺,那黑缎带般飘曳的是呼集公路;那闪闪发亮蜿蜒到斗金山尽头的是奔腾不息的大黑河;那白墙红瓦绿树环绕的是乡级中心学校;那一幢幢齐整而漂亮的砖瓦房,那车水马龙的闹市;那平整、宽展的农田;那像散落在绿毯上珍珠般的奶牛和小尾寒羊;那退耕还林后郁郁葱葱的绿树青山,无不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拐角铺,你不再是当年俗话说的那个“毕克齐的辣椒,拐角铺的饭,典红带的闺女不用看”中的美食享誉陶林、归化的拐角铺了。如今,随着你甜香的牛奶和人见人爱的土豆、萝卜、莜面的远销,水泉梁、红脸坡风光的诱惑迷人,你一定会红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心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