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落花风雨-个人文章

戏里人生别样红

落花风雨
2009-08-03 16:45   收藏:0 回复:0 点击:4140

   
  
   小时候在农村,最喜欢的莫过于看戏了。我们大队(那时的称谓)每年都组织戏班搭台唱评剧。演员一律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演出水平虽然比不上专业剧团,但演出格外卖力,一招一式也颇费些工夫。每当正月初开戏的日子,大队院子里已是人头攒动,挤挤挨挨的满院子是人。演出的曲目大家已是 耳熟能详,一些人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跟着演员哼上几句。我当然也是观众中的一员,那时的我对曲文不甚了了,只是觉得舞台上红红绿绿稀奇古怪的戏装好玩,还有那热闹喜庆的场面吸引着我。尽管我后来在不同的场合看了不同的戏种,但是,家乡戏就是我对于戏剧的最初的感性认识,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时的情景,心里也觉得很温馨。近来无事,床头上摆着一本《中国古代十大名剧》,浸淫在优美的曲文里,心中的惬意自不待言。掩卷沉思,在家乡看戏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这时,我竟有了一种想法,戏剧不就是一种别样人生吗?!
  
   将古往今来发生的那么多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搬到舞台上演绎一番如何呢?这大概就是人们尝试舞台表演的最初的冲动罢。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表演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着某种角色。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从戏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于是,我们也找到了一种自身与他人(戏剧中的人物)对接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戏剧了。
  
   戏剧的产生是古代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结合诗歌舞等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诗、歌、舞的结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歌舞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参加劳动之余,有了闲暇的时间,就要借助形体语言来表达一番,于是歌与舞就连接在一起。诗借助于文字这种媒介,用以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诗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歌舞的表现力度,使其更加的优美。中国的诗,从来就与歌连接在一起。能够歌唱就意味着可以表演,于是就孕育了戏剧的萌芽,由原始的巫觋到汉代的“百戏”到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渐渐繁盛,伟大的戏剧就要产生了。
  
   到了宋元时代,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但是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演出要有一定的场所,勾栏瓦肆之中搭起舞台,就成了演出最好的道场。戏剧要有故事,故事中有人物,生旦净末丑,有主有次,分出门类,各色人物纷纷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真的好个热闹。戏剧以唱为主,选定了某一宫调,将一系列的曲牌串联起来,就是一段优美的套曲,有些是宋词中曲子,演奏起来烂熟于心,当然,更多的是后来新创造的曲牌,响遏行云的优美的唱腔能够演绎多少人生悲欢离合的故事。戏剧需要抽象化的表现手段,将现实中的生生死死、爱爱恋恋的故事搬演到舞台这方小天地中,人生百态,喜怒哀乐都作了程式化的处理,或曲(唱)或白(说)或科(动作表情)一应俱全,舞台虽小却包容天地,演绎无穷。戏剧需要受众,这个是最不用发愁的,戏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百姓是最好的受众,不管是山村野寨,还是通都大邑,只要是戏台一搭,锣鼓一起,立刻就观者云集。从宋到元到明,一路走来,终于成为一代文学艺术的主旋律。
  
   元明以后的大部分文人都投入到戏剧创作的伟大实践中了,鸿篇巨制不断问世,以四折一楔子为常例,有的多至七八折,明清传奇多为三四十出,有的超过百余出,戏剧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一颗明珠。元代的著名戏剧作家关汉卿,寄身勾栏,混迹瓦肆,于戏剧演员为伍,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作者似乎找到了戏剧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他的人生苦闷都寄托在戏剧里,在创作之余,有时还会亲自登台表演一番。《窦娥冤》至今还为人们所熟知。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佳话,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还魂记》(后世多称作《牡丹亭》),那是汤四十二岁罢官后,倾其十余年的心血之作。明末的阮大铖 ,人品不怎么着,但才华还是有的,对戏剧的爱好似乎是真诚的,相传阮依靠阉党事发贬官后,退居金陵十七年,用了十年时间写《燕子笺》,那时的阮的人生也够灰暗的,社会上那帮主流文人不待见他,一个人灰溜溜的躲在家里不敢出屋。“阮避人于此山,每夕与狎客饮,以三鼓为节,客倦罢去,阮挑灯作传奇,达旦不寝以为常。”(王士祯《池北偶记》)阮对戏剧的爱好意境到了痴迷的程度,家中蓄养戏班,自编自导自演,从理论到实践来了个遍,无怪当时的文人承认,阮的《燕子笺》出出精彩,曲曲精彩。后来,清初又出了个才子,还是名人之后的孔尚任(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耗尽毕生精力写出了《桃花扇》(正好写阮生活的那个时代,阮还是剧中的一个重要配角),也就是这么一部《桃花扇》,孔已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孔老夫子争了脸面。
  
   当读到“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时,当读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时,我会完全陶醉在其中的意境里,没有鼓乐伴奏,没有演员表演,我仍然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这时我想,那些耗费了文人巨大心血的戏剧,毕竟有些是太精致了,太优美了,因为优美,使人不忍心去打碎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是,我还是喜欢这种精致,因为我欣赏的是曲文,那是一种真正的唯美的文学艺术。
  
   记得在纪念徽班进京三百周年的时候,国家曾经大力宣扬了京剧一阵子。如今,据说北京一些中小学还开设了京剧课。这些努力诚然是对的,但在今天这样的一种社会大环境下,拯救戏剧的努力大概要付之东流了。尽管这是我不原看到的,但是今天,再也不是当年的那种环境了。想当年,徽班进京,几大戏班对台唱戏,北京万人空巷争看演出,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那个号称“老佛爷”的慈禧幻想着退下来优哉悠哉的生活,在北京的西北郊建了一个园子(颐和园),搭了个戏台,将戏班请进来,本来想静静的看几出大戏,可惜后来外国人捣乱,六十大寿没有过好,估计戏也没有看消停。只有那个时代,戏剧才有如此的辉煌,因为,戏剧是那时最高级的艺术表演形式了。今天则不同了,我们有了更多选择,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更多的消闲休憩的方式。现代生活的匆匆脚步,已使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听一曲悠扬回荡的古老唱段。
  
   于是,忙里偷闲,拿起《中国古代十大名剧》静静的来读,倒成为我最奢侈的休憩方法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