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美石-个人文章】
反面
□ 美石
2009-12-18 10:27
收藏:0
回复:1
点击:5078
试图分清一张宣纸的正反面,并不容易。但区分“活着”的正反面(比如荣与辱、清与浊、悲与欢、贫与富、正与邪),谁都会不假思索。
但是,植根于头脑中的“正与反”最终让我找到了一个区分宣纸正反面的方法:利用光线找到一种痕迹—一些细微的,焙纸时毛刷拂过的划痕……
因为有了划痕,一张宣纸在我的“洞察力”下,有了正面与反面。
对反面的不断诉求,犹如对正面的不断贪图一样,只是来路不同,最终都要归结在一个价值的选择之上。一天,我偶然知道北极熊都是左撇子,倍感愉快,知道为什么吗?
当然,因为我也是左撇子喽。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我是反面,其实,在北极熊的观念中,右撇子才是反面啊。
我们就这样,活在“正与反”之间,不管是何事件。同时,我们就像一支画笔,必须在“正与反”之间选择人生之面,落墨,构图,成形,皴擦染点,完成一生的图画。也许有时,为了反衬正面的美,需要“背面敷粉”,但在正与反的分界之边,却无从落墨,这也注定了我们难以在“中庸之刃”走下去。而我们通常意义上倡导的“中庸”和“度”,只不过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参考。(刚参加完的葬礼,像一张微微透明的宣纸的反面,与几天前参加的婚礼的正面重合,融为一体。喜与悲,就这样被粘在时间之页上。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在正与反之间翻转,落墨,然后回到“零和”,仅此而已。)
试图分清一张宣纸的正反面,本身并无实用价值。许多画家用“揉纸法”搞出更多的皱纹再动笔,其效果更自然,更变化莫测。何况,宣纸的正与反从纸性、色泽上并没有区别。试想,见到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谁还在乎她的材质?显而易见,我们从一件伟大作品上面感受到的,并非材质和颜料这些物性之美,而是扑面而来的、拨动人心的灵魂的声音!
从此种意义上说,荣与辱、清与浊、悲与欢、贫与富、正与邪,都是一张纸的正与反面。在时间的延长线上,它们交替出现(就像爬一座山峰,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上上下下,最终抵达顶点,然后下降);在空间的结构上,它们相互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条件(如果天空是白色的,我们还能看见白云吗?像培根说的一样,“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我们不必为生活中正与反的存在而忧心忡忡,相对来说,反面,即便是灰暗、恐怖、忧伤的一面,也只是一个作画的基质。我们可以选择的,并不是作为基质的命运、基因的正与反,而是如何选择颜料,运用才情,画出你的真诚还是虚伪、明快还是暗淡、喜悦还是悲伤……即选择我们灵魂的正与反!
那么灵魂究竟是崇高还是卑微?世上有没有纯粹的完美的人性?
作为造物的阴阳统一体,不可否认,人的灵魂确有背光的一面。但人作为走兽,却始终是羡慕飞禽的,这也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动机。
光会照亮世界,换个角度说,是从阴影上体现的;爱会温暖心灵,相对而言,是因人生充满着坎坷。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面对多少反面,你都要相信,只要用正面之笔描绘,你的人生之画就会充满力量、充满愉悦、充满魅力。美的真谛,就深藏在这无限的反面之中……
作者签名: 鹅卵石消失了棱角,只因终日生活在大海身旁。-美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