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落花风雨-个人文章】
百花园里蔷薇红
□ 落花风雨
2010-03-14 17:47
收藏:0
回复:0
点击:4305
《平泉文苑》已走过了两年的历程。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不能占据主流,但她就像一簇临水的蔷薇,清丽婉约,静静的生长在文苑的大观园中。
诗的评论难写,往往费力不讨好。诗是文学创作中的高难动作,需用最精致的语言表达出心中的诗意。诗虽短小,其意甚多,一般外人是很难窥其堂奥的,这是其一。其二,通过诗这种体裁表现出来的文字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而隐喻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却是很难猜度的。
诗的评论尽管难写,但也要有人去做。对2009年《平泉文苑》中登载的诗(不包括现代诗),按照本人的理解,不妨妄自猜度一番。张志国的《咏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意境高迥,格律严谨,是一组真正意义上的七绝。通过这组诗,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在现代社会上的我们是能够写出好的格律诗的。沈泰芝的《满庭芳 橡胶坝》清新婉约,很好的体现了词的特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可道之处。刘振远的《快乐吟》可以视为一组生活乐章,使我联想到陶渊明的《饮酒诗》,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陶然忘机,神思逸远。《快乐吟》可以视为作者的自度曲,前人早有创作自度曲的传统。当然,今天的自度曲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演变为纯文字艺术,但我们还是相信词这种艺术仍然能够得到创新和发扬。王杰的《平泉新八景》写的清新流畅,文辞典雅,是对我们周边生活的新鲜体验,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张柏栋的《春日感怀》、《游园(外三首)》写出了生活中的诗意,诗人以诗人之眼去观照生活,从而发现了诗意,行诸笔端于是有了诗。戴雅周的《王土房之行感怀》构思精巧,以山中日、水、路、居为切入点,清新婉丽,就像晚秋中的几枚枫叶摇曳多姿,由此想到诗歌创作是需要精巧构思的。于凌儒的《红山怀古》是组诗,其中的五言意境高古,自有一种开阔的胸襟。后几首七言则情思悠远,笔调清新,显露出作者不同的襟抱来。孔祥民的《秋天感怀》象一曲低徊的马头琴曲,有一种苍凉的美感。张天佑的《猴山颂》笔调清新,构思巧妙。高常贵的四首诗,文辞意境都好,我还是偏爱第十二期发的《诗两首》,到底是格律严谨些。郭凤池的《游坝上草原有感》,是一首清新欢快的文字,表现出了回归自然的一种快乐。总体上讲,我们有一支爱好古典诗歌的队伍,尽管人员不是很多,但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能够较好的运用诗这种题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家乡山水景物的赞美。难能可贵的是有些作者能够写出格律严谨,意境深远的诗歌,这是我感到欣喜的地方。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必定会出现更多的好作品。
最后,还要说几句废话,就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诗词的格律问题。我是偏向于遵从格律的,既然是学习古典诗歌创作,就要师从古人,学由其径。格律诗也称作近体诗,以有别于古体诗,是前人长期探索的结果,是在韵律、四声、对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典诗歌是吟咏的文字艺术,讲究声韵和谐之美,当我们吟咏格律诗时,会体验到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来。前人创作格律诗是相当严谨的,没有一丝马虎,很少有出律的情况。对于今天的我们,语境同古代有明显差别,学习遵从古代的格律切实有些困难,但也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格律的理由。爱好学习古典诗歌的人还是应该历练一番。一要对照韵谱。严格按照韵谱用韵。诗有《佩文诗韵》,词有《词林正韵》,是初学者较好的工具书。二要辨别四声。只有掌握了四声,才能分出平仄。古代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与现代普通话四声不同。因此要对古代的入声字多了解掌握,尤其是入声字派入平声字的情形要熟知。三要熟知格律。格律诗的平平平仄仄要知道,词谱也要放置案头。
二是古典诗歌创作有关体裁的选择问题。学习创作古典诗歌,要选择适合自己情意表达的体裁。从大的方面说有诗与词的分别。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亦不能言诗之所能言。”这是前人对词的特征的一种深刻体认。词与诗有着明显差别,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宜率直,词尚委曲。诗像汤汤奔涌的大河,词如潺潺流淌的小溪。如果我们要表现雄浑阔大的意境,最好选择诗,如果要抒发幽眇缠绵的情思,最好填词。从小的方面说有诗、词内部的不同。诗分古体诗和格律诗,古体诗厚朴,比较自由奔放,适合表现繁复阔大的体裁。格律诗严谨精妙,比较适合精巧的体裁。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不同的词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不同。总体上说,押仄声韵的词沉郁,适合表现悲的一面。押平声韵的词明快,适合表现喜的一面。白居易说《何满子》“从头便是断肠声”,想必是凄切悲哀的。《雨霖铃》最早说的是唐玄宗的故事,曲调缠绵幽怨。《鹧鸪天》细腻婉约,《满江红》雄浑悲壮。选择词作为表现的体裁,则要选择适合自己情意表达的词牌。
以上所说的纯属技巧问题,是形式,是小道。学习创作古典诗歌,关键还是要有境界,有思想,要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这些是灵魂,是内容。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才是好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诗宛如一条汤汤的河流从远古一路走来,我们的民族是在诗的浸淫下成长起来的。前一段时间读宋人的使辽诗,我惊异于许多使者在写诗,几乎每天都在写,很多诗是在马背上吟咏而出的。我想,古代的文人,作诗是必备的本领,诗歌也就慢慢浸透到文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赶上那样的时代,诗人已褪去了往日令人炫目的光环。今天所谓的诗人,并一定赢得人们的尊重,也换不来饭吃。在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在热爱着诗,还有一些人在写诗,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还在感动着我们中的一些人。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诗歌的守望者,应该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