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damolvzhou-个人文章

玉门教育专题报道二

damolvzhou
2010-03-29 23:40   收藏:0 回复:0 点击:4304

    做课改的积极践行者
  本报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让更多的老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很多参加研修的老师对吴博士的教学理念感悟颇深。以下是几位勇于实践的玉门学员的感悟,现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让红笔与高效课堂共舞
  • 作者: 赵海燕 (小学数学 甘肃酒泉玉门二期小学数学一班 )
  寒假期间,听了教育专家吴效峰老师关于《新课程理念的高效性》专题报告后,回味许久,作为一名从教15年而波澜不惊的我,对自己的教学生涯陷入反思。回归课堂,想起吴效峰在报告中曾提起“只有面批学生作业才是最有效的批阅”。于是,我对自己坚持在课堂上携带红笔面批学生作业的做法进行了理性分析,认为这一做法的确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积极作用。
  一、随堂批阅,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所以,真正的数学课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要让学生生活在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数学世界里,就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练习。
  在曾经的教学中,我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练习时,要么无所事事地转来转去,要么把目光盯在个别学生身上,更甚者,如发现某个问题学生解决的不够好或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答案时,就气急败坏地叫停,然后自己演“独角戏” 。讲的云山雾罩,喋喋不休,课堂上立时一片死寂,课下更是一问三不知,还质问学生“这道题我讲了,怎么还做不上” 。一堂课下来,总是很沮丧,讲的口干舌燥,做的全是无用功。反思后,才发现这种做法,不但否定了个别学生成功解题的劳动成果,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为避免管不住自己的嘴,我改变了策略,在每次进入课堂前,都为自己准备一支红笔,学生练习时,主动走到每个学生书桌前,及时为他们批阅,适时指导。这样做,既合理分配了教学时间,分散了我演“独角戏”的注意力,又不打扰学生,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我还发现:课堂里主动批阅作业,放手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读题、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拓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长此以往,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受益终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性。
  老师们,让红笔与精讲同行,你的嗓音将不再干涩!
  二、随时批阅,优化教学策略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优化教学策略,可谓是授之以“渔”。老师手中的红笔,就好比一种“鱼饵”,针对不同的个体,投放不同的饵料,能及时地把教学效果内化为两种信息,这两种信息分别传递给老师和学生后,则会达到优化教法学法的效果。
  一是及时面批课堂作业,有利于及时暴露问题,适时调控教学策略。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尽可能多地面批学生作业,能透过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状态,及时发现教学中暴露的问题——目标把握是否准确,重难点是否突破,教法学法是否有效可行等,从而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灵活主动地加以调控,适时地给予点拨,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指点迷津,让学生从问题困境中“突围”出来;对于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明朗。
  复习阶段,及时面批课堂作业显得更为重要。贾强不会解决关于乘除法混合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宋颖珊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进位有困难,李响基础知识不扎实,……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我及时调控复习策略,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一带而过;大多数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则进行强化训练;问题学生的个性问题则通过“开小灶”、“一对一”的办法,逐个击破。这样以来,学生感受到了复习的乐趣,还有效地克服了瞎抓的弊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
  二是及时面批课堂作业,有利于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反馈,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及时地接受老师给予的反馈和评价,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地知道自己哪一部分知识点已经学会了,会学了;哪一部分知识点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概念还不理解,思路还不清晰,方法还不灵活,需要继续努力,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和状态,真正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老师们,让红笔点拨策略,教与学将会变得更加高效!
  三、随心评语,打造灵动课堂
  众所周知的实例: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他将自己的学生分成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总是不断给予批评。实验结果表明,被经常激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评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总是原地踏步。
  我刚教数学时,不知其中的奥妙。只要学生做出错题,就大发雷霆,孰不知嗓门越大,学生越发怵,思维越迟钝,学习效果越差。追根朔源,受到别人的赞扬和激励是一种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和风细雨也是一门教育艺术。课堂上,除了有声的夸奖鼓励外,我还用无声的笔,写一些赞扬性的评语,如:“你是聪明的小一休”、“你思维敏捷”、“祝贺你,又进步了”等,用这些赞扬性的评语充分肯定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向上,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更多地给予真诚的鼓励,因此,对自信心不足,字迹潦草、计算粗心、不认真审题的学生,我会写上“你的字真漂亮”、“这道题做得有创意”、“认真是进步的开始”、“你的学习进步了,坚持下去你会更棒”等评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大胆地启齿发问,勇于改正缺点,树立起战胜自我的动力和决心。
  当然,随堂写评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仅仅在于告诉学生作业做得对不对,主要在于通过评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查漏补缺,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深沉的魅力。比如在做错的题边写上“再仔细算算,你一定行”、“多开动小脑筋”、“你还有别的解法吗?”、“别灰心,再试一试”等评语,这一种巧妙的“留白”手法,使学生更加乐意对自己的错误或原有的数学思维进行调整,以兴奋的状态投入课堂。
  虽然是一只小小的笔,只要合理运用,它就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文琪的书写干净工整了;雷浩森改掉了不良习惯,数学知识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李家伟会理解题意了,李欣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看着一个个学生不同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所以我想说:
  老师们,用红笔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将会变得更加灵动!
  四、随机批阅,构建和谐课堂。
  讲练结合,随机批阅,不仅可以细化教学目标,缩小实现长效教育的距离,并且可以随时品尝学习的“甘甜”与“酸涩”。学生在品尝不同的“果实”的同时,会自然地体会到,不论题做得对与错,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有新的收获。老师尽可能多地给予中肯的评价,无形之中也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教学相长,有问题不怕学生指正,有好的教法学法彼此分享;课后,我们是朋友,彼此关心,相互尊重,开一句玩笑,拌一个鬼脸……重复的是繁杂的工作,快乐却点燃了我工作的激情。
  老师们,用红笔疏通师生血脉,课堂将会变成心心相融的舞台!
  
  
   把课堂交给学生
  • 作者: 郭建云 (初中数学 甘肃酒泉玉门二期初中数学一班 )
   吴效锋博士让教师记住:课堂是学生灵感与激情飞扬的时空,而不是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平台,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已经向我们索要课堂的权力时,我们再没有理由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他还强调: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讲课,而是创设一种研讨的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自然状态下,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一方面教师要下放学习权,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该把功夫用在“导”字上,引导、指导、诱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去学。“讲了我就放心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你放心了,学生有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讲学,但他教学效率之高,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魏书生老师正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完全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从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中我又想到吴效锋博士的话: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三流的教师教知识;听到这样的论断,自己是几流的老师?也许是每个与会教师呈现脑际的问题,也许答案出乎意料相同——我们都是教知识的教师,虽然也常常重视方法的传授,至于思想,则很少……我想,吴博士把教思想的老师称为一流教师,这个“思想”绝非政治思想的“思想”,他一定指的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开发学生智力。可是,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灵活的教育机智,将怎样实现成为一流教师的愿望?
  
  
  学做一个有好的教育理论思想的老师
  • 作者: 白敏 (小学语文 甘肃酒泉玉门二期小学语文一班 )
   开始上课了,面对我教的学生那一张张熟悉而又可爱的面孔,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 我们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俗话说:方法大于力气。要把孩子们从小塑造成好学习的人,就要有好的方法,不能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以前,我们也搞过素质教育,作为老师,谁都想把学生教好啊。但总觉得迷茫,教的不会教了,学的不会学了,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知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现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理论指导,迷茫一直徘徊在我心中。我自己也摸索过一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成绩的方法,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致使教学行为不连贯,教学思路不清晰。因为没有好的科学的指导方法,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教法合适不合适,也没有真正去写一些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的教法合不合适他们。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所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比较缺乏的。
  想想吴博士的一席话,让我明白:只有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的尽快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好学、创新型人才。因此我要让自己尽快成长为有好的教育理论思想的老师,才能使自己有更好的能力为祖国做事。
   望着孩子们那期盼的眼神,我今天要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的话告诫自己:“不要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其后全身心的努力地去完成它。”我想我今后对待工作,一定要要求自己以一个母亲对孩子般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一步步地努力。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实践自己的“体会”,不辜负“教育”的期望。我还要努力去运用、去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在教学中不断使它们内化于心,把方法变成烂熟于心的法宝,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做一个有好的教育理论思想的老师。
  
  
  
  等待花开,期望未来
  • 作者: 张伟 (初中语文 甘肃酒泉玉门二期初中语文一班 )
  
  吴博士说,等待花开是一种艺术,在课堂上等待学生的合作学习出成果,或者等待学困生弄懂知识。这的确是一种艺术,如何更好的把问题和探讨合作的时间问题掌握的更好,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等到花开呢?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师。学生的良好的预习是花开的必要条件,没有准备,没有基础,就没有高层建筑,也就等不到花开,另外,针对课程的知识点的问题设置的难易也是重要的一环,难易适中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新课改与研修学员商权
  • 作者: 葛玉军 (小学数学 甘肃酒泉玉门二期小学数学一班 )
  寒假参加了全市教育系统转变观念、促进发展、提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随后对其报告会内容进行了再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学术界真可谓是百花齐放,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教育正朝着国人期盼的目标前行,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心得问题新的矛盾接踵而来,使我们的思想一度处于迷茫和困惑。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就教育改革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亲身参与并体验了新课改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新课程方案的理念较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忧的是,新理念、新思想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和矛盾,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样便是真正体现出教改价值的老师和学生,由于中考、高考制度不能做配套改革,依旧一考定终身,一考定成效,以这样的方式面对新课改,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故有人说,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教师怎能轻易地、彻底的践行新课改理念呢?!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喊改变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回过头看看,无论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哪一项不涛声依旧。评价体制是否真正成为了教师参与课改的助推器呢?从我们学校乃至玉门市、酒泉市好像都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上级对学校的考核依然以升学率为主要参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更是以成绩排队奖罚,当然住成绩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但总得有个度,也就是适度与过度的问题。目前对教师的考核排队奖罚,我认为就是一种过度的表现。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当然也是有差异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差距就会对一个教师判若两人,甚至有0.5分之上的奖励,之下的处罚(这是对教师人性的摧残!0.5分之别教师就要忍受经济与心灵的双重处罚!)由此导致教师为了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更为了自己的面子,得到学校认可(奖励吧!)学校的奖励可以影响教师在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因此,教师以为的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就是为了缩小那分数上的微妙差距!教育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这种以分数为准,以分数为终极目标的错误做法,导致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大滑坡!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校学生犯罪率也是有增无减,而且有朝着低龄化人群发展的趋势,这些问题难道不引起每一个教育人的反思吗?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抓成绩也是学校工作的意思。只是想通过这一现象,说明这样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北京电视台……..
  我们是教育不正缺少了对人生的信仰教育、理想教育吗?教育形势、教育政策大快人心,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众多家庭,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有多少两免一补政策沐浴下的学生是问题学生、差生、学困生?!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就此感恩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成了第一罪人,我们的学校、教育自身、社会有没有对此做过反思呀!这不正是一些不做事的人在教做事的人做事吗!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加钱学森语)”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有效性学校方面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谈有效性学习,最根本的不能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一味追求高分,最终也会是事与愿违的。首先请看一组数据(我多年来跟踪调查的):就学生书写而言全市中小学生书写合格率不足40%(全国不足30%)学生书写“双姿”正确率不足30%!据中、美、奥合作开发的防治儿童近视研究项目调查,我国人口近视发病率为33%,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则高达50%---60%!写字教育的这些弊端是造成学生近视的主要诱因之一。课标对每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都列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又落实了多少?
  要端正办学思想,转变观念。报告会的主题词不就有转变观念吗?要真正从转变校长观念、教师观念、转变学生观念入手。转变学生观念要以让学生学会感恩为前提。只要学生知道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才能解决好怎么学的问题。这一点应该也是组织实施有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才是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问题了。学生的主题参与和有效学习,要求我们重视以往的成绩为首的教学方法,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次改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实践、讨论活动对指导今后教育学的问题很有必要。要真正彻底的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转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套用专家的话说就是30%是启发,70%是等待。我们探讨有效学习,研究有效学习,都是在专家的理论支点上的探索和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新课改搞了这么多年,谁敢说自己做的最好?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那么多问题,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力求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是重要的。教师也是常人,不是什么圣人,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更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激励,专家的引领,专家引领现在开始做了,也有一定效果。但制度激励就相应滞后了。
  对教育本身而言,教育要为教育者提供宽松的环境,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结到教育者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就我们目前来讲许多由教育体制自身、学校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里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也有学生自身一些不可抗拒的责任,一味的追加与教师,而教师在此也是束手无策。
  我们曾经普及目标教学,探索分层教学,有过一定的经验积累,这次推行的有效学习实验,应借鉴曾经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从教师 定格,入格,出格等环节来抓落实,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我自己而言,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吃透理论,真正在观念上能走在前头,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艺术,能够把这次的学习的精神实质吃透,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的体现出来。同时要把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作为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才能搞清楚自己发展的方向,体会学生的需求,从而努力满足学生,服务学生。使自己的教育实践能上升为教育理论。
  总之,要本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用这次学生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自己的一些思考,借这次研修之际,写了出来,与大家一同探讨。
  
  
  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
   ——我的课改感悟(一)
  甘肃酒泉玉门 郑小琴
   近几天来,一直沉浸在吴博士的课改理念中,他的许多新观点,总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他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实效”这一理念,在很多老师的脑海里留了很深的印象。带着对新理念的尝试,也带着对新教法的尝试,我大胆的开始在我的学生身上进行实践。
   回想从起步犹豫到踏上课改之路,我在徘徊,在迷茫中终于解脱了自己,释放了自己,终于鼓足勇气把学习的金钥匙教给了学生,我如释重负。在这几天的教学里,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法,不断重新更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每上一节课,我都要经过慎重的思考,经过一番精雕细琢的调整,然后把它付诸行动,正式搬上讲坛。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我先投石问路,继续沿用了原来的采用了学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二课《匆匆》,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这可是名家的文章,学生能自己学好吗?带着疑虑和担心,还是没有放开自己,仍旧以自己的讲解和分析,取代了学生自己的理解。简单的句子我尝试着放开让学生体会感悟,较难理解的地方我还是放心不下,正如专家所说:讲了就放心了。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的做法不正验证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我讲了这么多,我放心了,学生是否放在了心上?专家一语道破了我在教学中的误区。再也不能这样教,再也不能这样学了,我马上为自己敲响了警钟,专家的话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审自己的教学,我终于冲出迷雾,走出了误区,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始迎接新的教学挑战。
   一场挑战自我的课改大战在我的第三课《桃花心木》一文中拉开了序幕。这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之后所上的一节很有成就感的课。我先布置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1、检查预习,交流预习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节课我说得很少,因为我知道我要学做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的发言。我现在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评价者。第一个环节里,我聆听了几位学生课下预习的方法,真没想到他们预习得真到位,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很有条理,给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做出了表率。我马上把赞赏的语言送给了他们,看着他们脸上洋溢出得意的笑容,我的心里又多了几分踏实。在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的教学过程里,我始终保持微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尽管他们有时说的还不够流畅,感悟得还不够深刻,方法还有些陈旧,评价还显得苍白,但毕竟他们迈开了“畅所欲言”的第一步。虽然还走得不稳,但他们今天出色的表现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了,可以说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桃花心木》一文的第一课时顺利结束。我按耐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又继续第二课时的准备。我这样设计的: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感悟桃花心木对我们的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去找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内涵?这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我静静地等待他们讨论的结果,有时走在他们中间聆听他们的发言,或询问他们的方法……在交流汇报中,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的表现真令我吃惊,他们竟然找出了好几处关键词句,如“枯萎”、“不确定”、“锻炼”“汲水”、“独立自主”、“依赖”等,并且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分析得有理有据。看来我真的是小看他们了。这也再次验证了专家所说的:鼓励学生进行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把充分思考的表达权力交给学生。
   一节课就是一个收获,一个收获里又有蕴含着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里又饱含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在后来的这几天里,我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改进,新的收获又接踵而来,新的思考也随之产生,我想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常反思,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为自己鼓劲,为自己加油,一定会在这次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我的课改感悟(二)
  甘肃酒泉玉门 郑小琴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这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位网友的个性签名。我的眼前一亮,这不正适合我现在的课改吗?回头想想自己最近的课改之路,不正需要这样的点拨和鼓励吗?
  目前我的课改正在进行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迷茫和徘徊中我在不断的寻找新的突破口,吴博士的话总在我的耳畔响起,他的教育理念总让我既想靠近它,却又无法实践它,既想回味它,又让我无法猜透它。我在课改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走着,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帮助。
  3月20日,我有幸聆听了有教育局举办的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会,虽然放弃了休息时间,但却让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清醒的提示,让我对吴博士高深的理论研究成果有了充分的认识。早上两节观摩课,八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为我解开的新课改中的团团迷雾,原来课改并不难,只要把握它的方向,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敢于研读文本,向文本挑战,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就一定能走出课改的困境。下午,有聆听了在课改中勇于实践的五位教师的经验交流,对课改又产生了新的认识,有了富有理性而又深沉的思考,那就是要在课改的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改之路得以延伸,才能走在课改的前列。
  回顾近段时间的进课堂教学,我只在意了专家理论性的话语,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质的认识,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每节课,才不至于我们的课堂沉默不语。我尽快调整了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把学生作为课前的研究对象,把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引导作为备课的尺子,有了这把尺子,我才不会再走弯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教法,只会让我们因“东施效颦”而暗自伤感,为学生的默不作声而深感痛心。
  走自己的路,选最好的方法,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让这句话伴随着我的课改之路一起成长,一路同行。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