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段惠敏-个人文章

高中地理课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段惠敏
2010-07-15 15:30   收藏:0 回复:3 点击:5204

    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东西?我们高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什么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有时候我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也是学生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问题---相信我的同行们也应该有这样的经历---总听见有学生们,特别是那些不爱死记硬背一些死知识的学生们,他们问老师:“老师,背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我会向他们解释,有一些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比如一些基本的定义、概念、规律等等。如果这些知识你不放在脑子里,只想着课本上有,或者电脑里有,那么将来遇到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时,你很难把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去很好的归纳总结分析,最终解决那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到时候,你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了而你脑子里面与此相关的知识什么也没有,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那对不起,请先等我一会儿,我去找找课本,看看书上怎么说的,或者,我去上网查查,这是怎们回事。有时候可能来的及,有时候可来不及,再说,也麻烦哪。学生想想也对,走了。可不久后又问,“老师,基础知识那么多,咱们学的东西那么多,我们又不是每天只学一科,背不过来呀。”我就说谁让你以前欠饥荒太多现在背不过来了的?学生说,不是,老师,以前我也总背,但是总觉得背不完。
  
   于是,我就想,虽然,这样的学生是平时不太爱背一些东西,而实际上,我自己也觉得我们要求学生们记住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现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创造出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从而加给我们的孩子的压力也就太大了?说实话,有时候,我很理解学生们的厌学。这样,就有了前面一开始我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东西?
  
   就我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哪些方面呢?一般认为它包含:科学、信念、行为规范、实践活动、价值标准等大的条目。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在讲授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时,相信大家都是在有意识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我认为这是教授学生自然地理最最主要的意义所在。但结果呢?我看并不乐观。我们虽然主观上积极努力认真授课,这种精神在学生们那里落实的却是微乎其微。
  
  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学生们地理学人文精神和意识的缺乏。
  
   就像王老师所分析《现在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那样的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样,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非常缺乏一种地理学上的人文精神和意识。所以他们也根本无法向学生传递这种难能可贵精神。“这是因为传统的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讲授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种偏重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到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地理学科与时俱进的时代的精神。只有树立科学、人文精神统一于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才能实现地理教育观念的更新、地理教育制度的创新、地理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要让学生既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又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尊重和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和社会发展。”---《浅谈地理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mingyanwei的博客
  
   在此前提之下,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被减负。一些我们现在还在讲的知识其实已经过时,相反,有些过去课本中根本不曾涉及到的新观点,新知识---特别是与现代自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应该要学生知道。但是这些不必非得和高考挂钩。例如,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到英国小说中的神探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有个特点,即与探案有关的知识,他可谓专家,与此无关的他则一窍不通。有些东西,他不会原理,但他能运用自如。这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还有高考,也许我们将来的高考只考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择优录取的话,说不定我国能多出一些某方面的奇才。而现在的高考考试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考学生的记忆力,象王晓春老师说的,最后选出来的学生很多缺乏创新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有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这其中,我们最需要改的,是对地理学人文精神和意识的肯定与重视。
  
   先声明一下,我不是崇洋媚外,我很热爱我们伟大的国家,可我还是要说,我觉得欧美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做的好,他们的学生没有我们的学生学习这么辛苦,可是他们的科技比我们的高,他们能获诺贝尔奖。当然,这里有历史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应该呼唤这种精神,我觉得这不仅关乎我们高中地理教学教育工作的展开和进行,更关乎我们对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